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-11页 |
第1章 事后不可罚行为的概述 | 第11-19页 |
1.1 事后不可罚行为的概念 | 第11-14页 |
1.1.1 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事后不可罚行为的概念 | 第11-12页 |
1.1.2 我国刑法理论中的事后不可罚行为概念 | 第12-13页 |
1.1.3 本文对事后不可罚行为概念的界定 | 第13-14页 |
1.2 事后不可罚行为的特征 | 第14-16页 |
1.2.1 作用对象的同一性 | 第15页 |
1.2.2 行为主体的同一性 | 第15页 |
1.2.3 犯罪状态的既遂性 | 第15-16页 |
1.2.4 前后行为时空上的延伸性 | 第16页 |
1.3 事后不可罚行为存在的刑法意义 | 第16-19页 |
1.3.1 作为量刑情节的意义 | 第16页 |
1.3.2 作为追诉时效上的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3.3 在自首情节上的意义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我国事后行为的相关理论评说及实践难题考察 | 第19-25页 |
2.1 传统不罚的相关理论及评析 | 第19-22页 |
2.1.1 牵连犯说及评析 | 第19-20页 |
2.1.2 连续犯说及评析 | 第20-21页 |
2.1.3 吸收犯说及评析 | 第21-22页 |
2.2 实践难题考察 | 第22-25页 |
2.2.1 立法上存在的问题 | 第22-23页 |
2.2.2 司法实践存在的问题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域外事后行为不罚的理论镜鉴 | 第25-33页 |
3.1 不可罚的法理争议与评析 | 第25-29页 |
3.1.1 法条竞合论及评析 | 第25-26页 |
3.1.2 包括的一罪论及评析 | 第26-28页 |
3.1.3 构成要件说及评析 | 第28-29页 |
3.2 法理提炼与借鉴 | 第29-33页 |
3.2.1 双重评价禁止原则的提倡 | 第29-30页 |
3.2.2 借鉴:吸收犯说的修正与运用 | 第30-31页 |
3.2.3 事后不可罚行为的处罚原则 | 第31-33页 |
第4章 事后不可罚行为的司法认定 | 第33-45页 |
4.1 事后不可罚行为的适用原则 | 第33-34页 |
4.1.1 直接联系原则 | 第33页 |
4.1.2 法益保护原则 | 第33-34页 |
4.1.3 主体同一原则 | 第34页 |
4.2 事后不可罚行为在刑法分则中的具体运用 | 第34-38页 |
4.2.1 侵犯财产犯罪及其后行为 | 第34-36页 |
4.2.2 伪造货币犯罪及其后行为 | 第36-37页 |
4.2.3 毒品类犯罪及其后行为 | 第37-38页 |
4.3 特殊形态下的事后不可罚行为的认定 | 第38-45页 |
4.3.1 共同犯罪场合下事后不可罚行为的认定 | 第38-42页 |
4.3.2 前罪阻却犯罪时事后行为的认定 | 第42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1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