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及其干扰因素评价体系的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15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4页 |
·大熊猫的研究进展 | 第10-12页 |
·大熊猫栖息地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·影响大熊猫生存的干扰因素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| 第15-21页 |
·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区功能区区划及概况 | 第17-19页 |
·核心区 | 第17-18页 |
·缓冲区 | 第18页 |
·实验区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9-21页 |
·外业调查 | 第19-20页 |
·内业分析方法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秦岭大熊猫活动痕迹的空间分布 | 第21-33页 |
·大熊猫活动痕迹类型 | 第21-22页 |
·大熊猫活动痕迹的空间分布格局 | 第22-25页 |
·水平分布 | 第22-24页 |
·垂直分布 | 第24-25页 |
·大熊猫同域伴生动物的活动痕迹分布格局 | 第25-31页 |
·同域动物分类 | 第25-26页 |
·同域动物的活动痕迹分类和分布格局 | 第26-31页 |
·小结 | 第31-33页 |
第四章 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干扰类型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| 第33-43页 |
·大熊猫栖息地主要干扰类型及特征 | 第33-34页 |
·大熊猫栖息地主要干扰类型的频次分布 | 第34-35页 |
·大熊猫栖息地各干扰因素分布与海拔的关系 | 第35-36页 |
·大熊猫栖息地各干扰因素在不同功能区的分布状况 | 第36-40页 |
·讨论 | 第40-43页 |
第五章 外界干扰因素综合评价及区域等级划分 | 第43-50页 |
·大熊猫栖息地各干扰因素权重计算 | 第43-47页 |
·大熊猫栖息地干扰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43-44页 |
·调查各干扰因子的重要性 | 第44-45页 |
·层次总排序 | 第45-47页 |
·各类干扰及其综合区域等级划分评价图 | 第47-50页 |
·各干扰评价标准体系建立 | 第47页 |
·各干扰类型区域等级划分图 | 第47-50页 |
第六章 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调控途径 | 第50-55页 |
·改善大熊猫栖息地的总体质量 | 第50-52页 |
·控制人为干扰 | 第50-51页 |
·减少和推后自然灾害 | 第51-52页 |
·森林的持续发育 | 第52页 |
·竹类持续发育和人工竹林的扩展 | 第52-54页 |
·人工竹林培育措施 | 第52-53页 |
·天然箭竹林的人工促进恢复 | 第53-54页 |
·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七章 继续研究的前景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