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问题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公司治理的基本观点 | 第13-15页 |
1.2.1 国外文献研究 | 第13页 |
1.2.2 国内文献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2.3 研究评述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5-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内容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.3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6页 |
1.3.4 研究创新点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概述 | 第18-29页 |
2.1 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发展 | 第19-22页 |
2.1.1 英美治理模式 | 第19-20页 |
2.1.2 日德治理模式 | 第20-21页 |
2.1.3 东亚治理模式 | 第21-22页 |
2.2 国内商业银行对比分析 | 第22-27页 |
2.2.1 股权结构的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2.2 公司治理主体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2.3 市场约束分析 | 第25-27页 |
2.3 国内商业银行监管机制分析 | 第27-29页 |
2.3.1 制度约束分析 | 第27页 |
2.3.2 监督检查分析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D银行公司治理现状分析 | 第29-39页 |
3.1 D银行公司治理的演变 | 第29-32页 |
3.1.1 城市信用社阶段 | 第29-30页 |
3.1.2 城市商业银行阶段 | 第30-31页 |
3.1.3 股份制改造阶段 | 第31-32页 |
3.2 D银行股权结构存在的问题 | 第32-34页 |
3.2.1 地方政府处于“隐形”控股 | 第32-33页 |
3.2.2 小股东相对分散 | 第33-34页 |
3.3 D银行治理主体存在的问题 | 第34-36页 |
3.3.1 董事会空洞化 | 第34-35页 |
3.3.2 监事会缺位 | 第35-36页 |
3.4 D银行公司治理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| 第36-39页 |
3.4.1 公司治理制衡有效性不足 | 第36页 |
3.4.2 激励体系不完善 | 第36-37页 |
3.4.3 信息披露不规范 | 第37-39页 |
第四章 D银行公司治理优化方案 | 第39-47页 |
4.1 D银行股权结构改进建议 | 第39-42页 |
4.1.1 保持地方政府合理股份 | 第39-40页 |
4.1.2 引入长期战略投资者 | 第40-41页 |
4.1.3 登陆新三板 | 第41-42页 |
4.2 D银行公司治理主体改进建议 | 第42-44页 |
4.2.1 注重董事会专业背景 | 第42页 |
4.2.2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| 第42-43页 |
4.2.3 建立高效的监事会 | 第43-44页 |
4.3 D银行公司治理运行机制改进建议 | 第44-47页 |
4.3.1 构建“形神兼备”公司治理机制 | 第44-45页 |
4.3.2 加强激励与约束机制建设 | 第45页 |
4.3.3 健全信息披露机制 | 第45-47页 |
第五章 公司治理优化的保障措施 | 第47-53页 |
5.1 持续推进股权结构改革 | 第47-48页 |
5.2 加强相互制衡的“三会一层”建设 | 第48-49页 |
5.3 逐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| 第49-50页 |
5.4 形成规范信息披露机制 | 第50-51页 |
5.5 坚持市场约束与外部监管并重 | 第51-53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3-55页 |
6.1 总结 | 第53页 |
6.2 展望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