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英文缩略语 | 第12-13页 |
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 | 第13-20页 |
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病学 | 第13页 |
2 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及诱发因素 | 第13-15页 |
2.1 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| 第14页 |
2.2 遗传因素 | 第14页 |
2.3 妊娠 | 第14页 |
2.4 损伤 | 第14-15页 |
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| 第15-16页 |
3.1 机械压迫学说 | 第15页 |
3.2 化学神经根炎学说 | 第15-16页 |
3.3 自身免疫学说 | 第16页 |
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西医治疗 | 第16-20页 |
4.1 非手术治疗 | 第16-18页 |
4.1.1 药物治疗 | 第16-17页 |
4.1.2 牵引治疗 | 第17页 |
4.1.3 物理疗法 | 第17页 |
4.1.4 运动疗法 | 第17-18页 |
4.1.5 经皮阻滞疗法 | 第18页 |
4.2 手术治疗 | 第18-20页 |
综述二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 | 第20-31页 |
1 古代文献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描述 | 第20-21页 |
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代中医治疗 | 第21-26页 |
2.1 以中药内服为主的治疗 | 第21-22页 |
2.2 以中药外用为主的治疗 | 第22-23页 |
2.3 以推拿、正骨手法为主的治疗 | 第23页 |
2.4 穴位埋线治疗 | 第23-24页 |
2.5 穴位注射治疗 | 第24-25页 |
2.6 刺血疗法治疗 | 第25-26页 |
2.7 综合疗法治疗 | 第26页 |
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小针刀治疗 | 第26-27页 |
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灸治疗 | 第27-31页 |
4.1 以毫针为主的治疗 | 第27-28页 |
4.2 以温针灸为主的治疗 | 第28-29页 |
4.3 以电针为主的治疗 | 第29-31页 |
前言 | 第31-32页 |
临床资料 | 第32-40页 |
1 研究对象 | 第32-34页 |
1.1 病例来源 | 第32页 |
1.2 诊断标准 | 第32-33页 |
1.3 纳入标准 | 第33页 |
1.4 排除标准 | 第33页 |
1.5 脱落标准 | 第33页 |
1.6 中止标准 | 第33页 |
1.7 剔除标准 | 第33-34页 |
2 研究方法 | 第34-35页 |
2.1 治疗方法 | 第34页 |
2.2 技术路线 | 第34页 |
2.3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| 第34-35页 |
3 研究结果 | 第35-40页 |
3.1、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| 第35-36页 |
3.2、两组治疗前后J0A评分比较 | 第36-37页 |
3.3、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| 第37-38页 |
3.4、两组治疗前后SF-36量表评分比较 | 第38-39页 |
3.5、两组有效率比较 | 第39-40页 |
讨论 | 第40-43页 |
1、古代文献关于员利针的记载 | 第40页 |
2、员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取穴原则、手法研究及镇痛探讨 | 第40-42页 |
3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型、疗效分析 | 第42页 |
4、本研究的疗效观察与分析 | 第42-43页 |
5、问题与展望 | 第43页 |
结论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附录 | 第52-61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