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1 由五常大米侵权案说起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1页 |
1.2 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3页 |
1.2.3 现有研究的不足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设计与分析进路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思路 | 第14-15页 |
1.3.3 研究存在的难点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地理标志权法律特征 | 第16-28页 |
2.1 地理标志概念厘定 | 第16-18页 |
2.1.1 多版本的地理标志定义 | 第16-17页 |
2.1.2 主观关联性要素视角下的地理标志 | 第17-18页 |
2.2 地理标志权是一项独立民事权利 | 第18-24页 |
2.2.1 地理标志权的释义 | 第18页 |
2.2.2 地理标志权与商标权的联系 | 第18-22页 |
2.2.3 地理标志权与商标权的区别 | 第22-23页 |
2.2.4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2.3 地理标志权的主体及内容 | 第24-28页 |
2.3.1 地理标志所有权人及其享有的所有权 | 第24-25页 |
2.3.2 地理标志使用权人及其享有的使用权 | 第25-26页 |
2.3.3 地理标志禁止权人及其享有的禁止权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地理标志侵权现状分析与维权的现实意义 | 第28-38页 |
3.1 地理标志侵权现状分析 | 第28-34页 |
3.1.1 地理标志侵权的定义 | 第28页 |
3.1.2 地理标志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| 第28-32页 |
3.1.3 地理标志侵权行为表现 | 第32-34页 |
3.2 地理标志维权诉讼的现实意义 | 第34-38页 |
3.2.1 不断深化对地理标志权理论的认识 | 第34-35页 |
3.2.2 有利于更多主体分享地理标志经济利益 | 第35-36页 |
3.2.3 由权力驱动模式向权利主导模式的实现 | 第36-38页 |
第四章 地理标志维权诉讼实现的障碍、原因分析与域外借鉴 | 第38-48页 |
4.1 地理标志维权诉讼实现的障碍 | 第38-41页 |
4.1.1 提起维权诉讼的主体不确定 | 第38-39页 |
4.1.2 地理标志侵权认定困难 | 第39-40页 |
4.1.3 举证责任尚存争议 | 第40-41页 |
4.1.4 损害赔偿范围认定具有模糊性 | 第41页 |
4.2 地理标志维权诉讼实现障碍的原因分析 | 第41-44页 |
4.2.1 法律移植带来的“水土不服”问题 | 第41-43页 |
4.2.2 长期的产业政策工具思维主导 | 第43页 |
4.2.3 相关规定缺乏实践操作性 | 第43-44页 |
4.3 国外地理标志维权诉讼规制现状 | 第44-48页 |
4.3.1 域外国家 | 第44-46页 |
4.3.2 对我国的启示 | 第46-48页 |
第五章 我国地理标志维权诉讼程序的完善 | 第48-60页 |
5.1 扩大维权诉讼主体范围 | 第48-51页 |
5.1.1 行业协会或相关组织当为原告适格主体 | 第48-49页 |
5.1.2 特定生产经营者具有原告资格 | 第49-51页 |
5.2 明确地理标志侵权判定标准 | 第51-54页 |
5.2.1 证明商标:是否造成消费者对涉案产品的产地与特定质量误解 | 第51-53页 |
5.2.2 专门法模式:是否得到相关(组织)部门的法定授权 | 第53-54页 |
5.3 明确损害赔偿的范围 | 第54-56页 |
5.3.1 以补偿性赔偿为主、惩罚性赔偿为辅 | 第54-55页 |
5.3.2 把商誉损害纳入赔偿范围具有适当性 | 第55-56页 |
5.4 适用“谁主张,谁举证”一般举证原则 | 第56-57页 |
5.5 以过错为主线判定诉讼成本费用的承担 | 第57-60页 |
结束语 | 第60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附录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