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土力学、地基基础工程论文--地基基础论文--桩基及深基础论文--桩基论文

地下工程逆作法包桩柱受力分析及优化设计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22页
    1.1 逆作法研究与发展概述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国外研究与发展现状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国内研究与发展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1.2 逆作法的基本概念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逆作法施工原理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逆作法施工流程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逆作法的分类第15-16页
    1.3 逆作法的优缺点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逆作法的优点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逆作法的缺点第17-18页
    1.4 软弱流砂地区逆作施工存在的问题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软弱流砂土层的工程特性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软弱流砂土层逆作施工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单建式人防地下室逆作法特点第19-20页
    1.5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0页
    1.6 本文研究的内容第20页
    1.7 研究技术路线第20-22页
第二章 逆作法施工中的竖向支承结构第22-36页
    2.1 竖向支承体系设计第22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竖向支承系统总体设计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结构形式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平面布置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设计计算第25-27页
    2.2 立柱桩设计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立柱桩的结构形式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立柱桩的计算第27-29页
    2.3 逆作法施工节点设计第29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梁与中间支承柱的连接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环梁节点的适用性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节点处施工缝的处理第32-34页
    2.4 中间支承柱垂直度控制第34-35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5-36页
第三章 逆作法施工数值模拟第36-45页
    3.1 有限元法基本理论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有限元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第36-38页
    3.2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ABAQUS优点及适用范围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ABAQUS分析模块的确定第39页
    3.3 施工过程的ABAQUS模拟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初始地应力场计算理论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土体开挖荷载的计算理论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地下结构施工过程的模拟第40页
    3.4 岩土本构模型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屈服条件和破坏条件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硬化规律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流动法则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加载与卸载准则第42-43页
    3.5 共同作用理论在逆作法中的应用第43-44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44-45页
第四章 逆作法案例——中柱分析第45-67页
    4.1 工程资料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工程概况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工程场地岩土地质条件第46-47页
    4.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7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模型的尺寸和边界条件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模型的单元类型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模型的参数选取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模型网格划分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模拟计算步骤第50-52页
    4.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52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中柱轴力变化规律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中柱位移分析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包桩柱子应力分析第57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柱板节点应力变化第63-66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66-67页
第五章 外包混凝土对包桩柱受力性能的影响第67-79页
    5.1 计算模型第67-69页
    5.2 立柱倾斜承载力计算第69-71页
    5.3 不同外包桩柱受力分析第71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不同外包混凝土尺寸的包桩柱内力对比分析第71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不同外包混凝土强度的包桩柱内力对比分析第74-78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78-79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9-81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79-80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80-81页
参考文献第81-84页
致谢第84页

论文共8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Q235单肢连接等边角钢压杆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
下一篇:设计与构造缺陷对隔震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