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论文--中国农业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--农业技术改造、农业技术经济论文

基于知识流动的微观区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--以兰考县为例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9页
1 前言第13-25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评述第13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组分的研究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及问题研究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相关研究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研究评述及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8-19页
    1.3 案例选择与数据获取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案例区选择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数据获取第21页
    1.4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21-22页
    1.5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第22-24页
    1.6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可能的创新点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可能的不足第24-25页
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25-37页
    2.1 相关概念及界定第25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知识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知识流动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农业技术推广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多维邻近第29-31页
    2.2 相关理论基础第31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创新扩散理论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沟通理论第34-37页
3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理论分析第37-43页
    3.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组成及框架构建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农业技术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农业技术推广渠道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农业技术推广受体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农业技术推广的地理效应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框架构建第39-40页
    3.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功能第40-41页
    3.3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新技术的应用是推广体系各组分的共同愿望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知识流动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的内在动力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政府支持及市场拉动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的外在动力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新技术的采纳与否形成不同的地理空间效应第42-43页
4 兰考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分析第43-63页
    4.1 兰考县区域经济概况第43-44页
    4.2 兰考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结构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兰考县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兰考县的农业技术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兰考县农业技术推广渠道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兰考县农业技术推广受体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兰考县农业技术传播的地理空间第46-47页
    4.3 兰考县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第47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政府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企业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合作社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家庭农场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第57-59页
    4.4 兰考县四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对比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四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不同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四种农业技术推广渠道的共性第60页
    4.5 兰考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功能第60-63页
5 兰考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第63-67页
    5.1 兰考县新技术的最终应用是推广体系各组分共同的愿望第63页
    5.2 知识流动是兰考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的内在动力第63-64页
    5.3 政府支持及市场拉动是兰考县推广体系运行的外在动力第64页
    5.4 兰考县农业新技术的采纳与否形成不同的地理空间效应第64-67页
6 结论及建议第67-73页
    6.1 本研究主要结论第67-70页
    6.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建议第70-73页
参考文献第73-77页
致谢第77-78页

论文共7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新常态下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
下一篇: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地非市场价值损益研究--以和林格尔县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