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引言 | 第11页 |
1.2 下料问题概述及分类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5 选题依据 | 第14-15页 |
1.6 本文的创新点及主要工作 | 第15页 |
1.7 本文的组织结构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二维剪切排样问题及经典排样算法 | 第17-25页 |
2.1 无约束二维剪切排样问题 | 第17-18页 |
2.1.1 问题定义 | 第17页 |
2.1.2 无约束二维剪切排样问题数学模型 | 第17-18页 |
2.2 经典排样算法介绍 | 第18-20页 |
2.2.1 动态规划算法 | 第18-19页 |
2.2.2 背包算法 | 第19-20页 |
2.2.3 枚举算法 | 第20页 |
2.3 典型排样方式介绍 | 第20-25页 |
2.3.1 k阶段排样方式 | 第21-22页 |
2.3.2 k段排样方式 | 第22-23页 |
2.3.3 T形排样方式 | 第23页 |
2.3.4 匀质块排样方式 | 第23-24页 |
2.3.5 同质三块排样方式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双排多段排样方式及其生成算法 | 第25-32页 |
3.1 相关概念的介绍 | 第25-28页 |
3.1.1 同质条带 | 第25页 |
3.1.2 块 | 第25-26页 |
3.1.3 段 | 第26-27页 |
3.1.4 DMS排样方式 | 第27-28页 |
3.2 GenDMS排样算法的具体实现 | 第28-29页 |
3.2.1 运用动态规划算法确定一定尺寸的块的最大价值 | 第28页 |
3.2.2 求解背包模型确定段的最大价值 | 第28页 |
3.2.3 求解X-DMS排样方式的最大价值 | 第28-29页 |
3.2.4 确定DMS排样方式的最大价值 | 第29页 |
3.3 GenDMS排样算法的优化策略 | 第29-30页 |
3.4 GenDMS优化排样算法的框架 | 第30页 |
3.5 GenDMS优化排样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| 第30页 |
3.6 GenDMS优化排样算法的优越性 | 第30-32页 |
第4章 复合匀质块排样方式及其生成算法 | 第32-45页 |
4.1 相关概念的介绍 | 第32-33页 |
4.1.1 同质条带 | 第32页 |
4.1.2 匀质块 | 第32页 |
4.1.3 段 | 第32-33页 |
4.1.4 CUB排样方式 | 第33页 |
4.2 GenCUB排样算法的实现 | 第33-43页 |
4.2.1 生成匀质块 | 第36-39页 |
4.2.2 生成段 | 第39-40页 |
4.2.3 确定上下两段最优分界线的位置 | 第40-41页 |
4.2.4 确定CUB排样方式 | 第41-43页 |
4.3 GenCUB排样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| 第43-44页 |
4.4 CUB排样方式的优越性 | 第44-45页 |
第5章 实验计算与实验结果分析 | 第45-54页 |
5.1 基于块结构的二维排样系统的开发 | 第45-46页 |
5.2 实验数据说明 | 第46-47页 |
5.3 第一组测题的实验计算结果 | 第47-49页 |
5.3.1 GenDMS排样算法与两阶段、三块布局排样算法相比较 | 第48-49页 |
5.3.2 GenCUB排样算法与两阶段、三块布局排样算法相比较 | 第49页 |
5.4 第二组测题实验计算结果 | 第49-51页 |
5.4.1 GenDMS排样算法与TABU500、三块布局排样算法相比较 | 第49-51页 |
5.4.2 GenCUB排样算法与TABU500、三块布局排样算法相比较 | 第51页 |
5.5 第三组测题的实验计算结果 | 第51-52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4-56页 |
6.1 总结 | 第54-55页 |
6.2 展望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