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24页 |
1.1 类水滑石概述 | 第9-15页 |
1.1.1 类水滑石的结构与组成 | 第9-10页 |
1.1.2 类水滑石的制备方法 | 第10-11页 |
1.1.3 类水滑石的性质 | 第11-13页 |
1.1.4 类水滑石的主要应用 | 第13-15页 |
1.2 亚氯酸盐和氯酸盐的来源和危害 | 第15-19页 |
1.2.1 饮用水消毒技术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2.2 亚氯酸盐和氯酸盐的来源 | 第16-17页 |
1.2.3 亚氯酸盐和氯酸盐的污染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2.4 亚氯酸盐和氯酸盐的毒性 | 第18-19页 |
1.3 亚氯酸盐和氯酸盐的去除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3.1 活性炭吸附法 | 第19-20页 |
1.3.2 臭氧氧化法 | 第20页 |
1.3.3 硫化物还原法 | 第20页 |
1.3.4 亚铁盐还原法 | 第20页 |
1.4 论文的选题思路和主要内容 | 第20-24页 |
1.4.1 论文的选题思路 | 第20-21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4.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| 第22-24页 |
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4-30页 |
2.1 实验药品 | 第24页 |
2.2 实验仪器及设备 | 第24-25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25-26页 |
2.3.1 ClO_2~-、ClO_3~-的测定方法 | 第25页 |
2.3.2 类水滑石的制备和表征 | 第25-26页 |
2.4 吸附实验 | 第26-30页 |
2.4.1 金属原子比及金属组成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2.4.2 焙烧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| 第27页 |
2.4.3 接触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| 第27页 |
2.4.4 吸附剂投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| 第27页 |
2.4.5 初始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2.4.6 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| 第28页 |
2.4.7 水中共存阴离子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| 第28页 |
2.4.8 吸附剂再生性及稳定性实验 | 第28页 |
2.4.9 吸附动力学的研究 | 第28-29页 |
2.4.10 吸附等温线的研究 | 第29-30页 |
第3章 类水滑石同步去除ClO_2~-、ClO_3~-的吸附实验研究 | 第30-45页 |
3.1 金属原子比及金属组成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| 第30-32页 |
3.2 焙烧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| 第32-34页 |
3.3 接触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| 第34-36页 |
3.4 投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5 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3.6 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3.7 共存阴离子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3.8 吸附再生性及稳定性实验 | 第41-43页 |
3.9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4章 类水滑石同步去除ClO_2~-、ClO_3~-的吸附机理研究 | 第45-60页 |
4.1 材料表征与分析 | 第45-50页 |
4.1.1 X射线衍射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1.2 ICP-MS和比表面积分析 | 第46-48页 |
4.1.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| 第48-49页 |
4.1.4 扫描电镜分析 | 第49-50页 |
4.2 速率控制步分析 | 第50-52页 |
4.3 吸附动力学分析 | 第52-54页 |
4.4 吸附等温线分析 | 第54-57页 |
4.5 吸附热力学分析 | 第57-58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0-62页 |
5.1 结论 | 第60-61页 |
5.2 展望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7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