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州省普定五指山地区纳雍枝铅锌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一 绪论 | 第11-15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1 碳酸盐岩型铅锌矿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贵州西部铅锌矿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1.2.3 研究区勘查及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3-14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4页 |
1.4 完成工作量 | 第14-15页 |
二 区域地质 | 第15-27页 |
2.1 区域地层 | 第15-19页 |
2.1.1 变质基底 | 第15页 |
2.1.2 沉积盖层 | 第15-19页 |
2.2 区域构造 | 第19-21页 |
2.2.1 断层 | 第20-21页 |
2.2.2 褶皱 | 第21页 |
2.3 岩浆岩 11 | 第21-22页 |
2.3.1 喷出岩——峨眉山玄武岩 | 第21页 |
2.3.2 侵入岩—辉绿岩 | 第21-22页 |
2.4 区域地质演化及岩相古地理 | 第22-24页 |
2.4.1 区域地质演化 | 第22-23页 |
2.4.2 岩相古地理 | 第23-24页 |
2.5 区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| 第24-25页 |
2.5.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| 第24页 |
2.5.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| 第24-25页 |
2.6 区域矿产分布特征 | 第25-27页 |
2.6.1 铅锌矿 | 第25页 |
2.6.2 铁矿 | 第25页 |
2.6.3 煤矿 | 第25-26页 |
2.6.4 金矿 | 第26页 |
2.6.5 铝土矿 | 第26-27页 |
三 矿床地质 | 第27-41页 |
3.1 矿区地层、岩性 | 第27-30页 |
3.2 矿区构造 | 第30-32页 |
3.2.1 褶皱 | 第30页 |
3.2.2 断层 | 第30-32页 |
3.3 矿区地球物理化学异常 | 第32-33页 |
3.3.1 地球物理异常 | 第32页 |
3.3.2 地球化学异常 | 第32-33页 |
3.4 矿体特征 | 第33-40页 |
3.4.1 矿体规模和空间分布及产出形态 | 第33-36页 |
3.4.2 矿石化学成分 | 第36-37页 |
3.4.3 矿物组合特征 | 第37-38页 |
3.4.4 矿石结构构造 | 第38-40页 |
3.5 围岩蚀变及矿物生成顺序 | 第40-41页 |
3.5.1 围岩蚀变 | 第40页 |
3.5.2 矿物生成顺序 | 第40-41页 |
四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| 第41-58页 |
4.1 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41-53页 |
4.1.1 样品采集与分析 | 第41-43页 |
4.1.2 微量元素特征 | 第43-45页 |
4.1.3 稀土元素特征 | 第45-53页 |
4.2 同位素地球化学 | 第53-56页 |
4.2.1 铅同位素 | 第53-54页 |
4.2.2 硫同位素 | 第54-56页 |
4.3 成矿温度 | 第56-58页 |
五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| 第58-65页 |
5.1 控矿因素 | 第58-60页 |
5.1.1 地层、岩性与成矿 | 第58页 |
5.1.2 构造与成矿 | 第58-60页 |
5.1.3 古地理岩相与成矿 | 第60页 |
5.2 矿床成因探讨 | 第60-62页 |
5.3 成矿模式总结 | 第62-63页 |
5.4 找矿标志总结 | 第63-65页 |
5.4.1 找矿标志 | 第63-64页 |
5.4.2 找矿靶区预测 | 第64-65页 |
六 结论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3页 |
附录A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