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批评“异质远距”说的中西互释--以先锋小说为例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d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7-12页 |
一、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| 第7页 |
二、“异质远距”理论研究综述 | 第7-9页 |
三、先锋小说比喻研究综述 | 第9-12页 |
第一章 新批评“异质远距”理论概述 | 第12-20页 |
第一节 “异质远距”的酝酿 | 第12-14页 |
一、张力概念的建构 | 第12-13页 |
二、隐喻的重新审视 | 第13-14页 |
第二节 “异质远距”的提出 | 第14-16页 |
一、概念的问世 | 第14-15页 |
二、意义的深化 | 第15-16页 |
第三节 “异质远距”的内涵 | 第16-20页 |
一、本体与喻体性质的“异” | 第16-18页 |
二、本体与喻体距离的“远”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先锋小说“异质远距”比喻的基本特征 | 第20-27页 |
第一节 本体与喻体的“异质”性 | 第20-24页 |
一、人与物之异 | 第20-21页 |
二、物与物之异 | 第21-22页 |
三、抽象与具体之异 | 第22-24页 |
第二节 本体与喻体的“远距”性 | 第24-27页 |
一、感官之远 | 第24-25页 |
二、逻辑之远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先锋小说“异质远距”比喻的审美效应 | 第27-36页 |
第一节 比喻的新奇感 | 第27-30页 |
一、反常组合 | 第27-28页 |
二、陌生化 | 第28-30页 |
第二节 比喻的想象力 | 第30-32页 |
一、隐喻即创造 | 第30-31页 |
二、两种想象力 | 第31-32页 |
第三节 比喻的多向性 | 第32-36页 |
一、阐释的空间 | 第32-33页 |
二、多重的解读 | 第33-36页 |
结语 | 第36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40页 |
谢辞 | 第40-41页 |
作者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| 第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