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简历 | 第6-8页 |
摘要 | 第8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4-42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24-29页 |
1.1.1 地下工程严峻的水患形势 | 第24-25页 |
1.1.2 现有超前探水方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| 第25-27页 |
1.1.3 核磁共振技术在找水中的优势 | 第27-2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9-38页 |
1.2.1 核磁共振找水技术的研究现状 | 第29-34页 |
1.2.2 核磁共振超前探测的研究现状 | 第34-36页 |
1.2.3 其它地球物理方法中多分量观测技术的应用简介 | 第36-38页 |
1.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| 第38-41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8-40页 |
1.3.2 论文结构安排 | 第40-41页 |
1.4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41-42页 |
第二章 核磁共振超前探测基础理论 | 第42-52页 |
2.1 核磁共振现象 | 第42-45页 |
2.2 核磁共振超前探测基本原理 | 第45-47页 |
2.3 核磁共振超前探测正演理论 | 第47-49页 |
2.4 核磁共振方法可以得到的一些水文地质参数 | 第49-52页 |
第三章 核磁共振超前探测响应信号计算 | 第52-85页 |
3.1 线圈产生的激发磁场 | 第53-58页 |
3.1.1 核磁共振超前探测坐标系的选取 | 第53页 |
3.1.2 全空间均匀介质中线圈产生的磁场 | 第53-57页 |
3.1.3 层状介质中线圈产生的磁场 | 第57-58页 |
3.2 磁场的数值计算方法 | 第58-63页 |
3.2.1 线圈产生磁场的数值计算方式 | 第58-60页 |
3.2.2 磁场数值计算结果的验证及磁场模拟 | 第60-63页 |
3.3 核磁共振超前探测垂直磁场的计算 | 第63-67页 |
3.4 磁场的椭圆极化 | 第67-73页 |
3.4.1 椭圆极化的基础理论 | 第67-70页 |
3.4.2 椭圆极化的数值模拟 | 第70-73页 |
3.5 核磁共振超前探测NMR响应信号的计算与验证 | 第73-77页 |
3.6 基于信号强度的超前探测距离影响因素分析 | 第77-83页 |
3.6.1 核磁共振超前探测距离 | 第77-79页 |
3.6.2 地理位置对核磁共振超前探测距离的影响 | 第79-81页 |
3.6.3 地层电阻率对核磁共振超前探测距离的影响 | 第81-82页 |
3.6.4 线圈参数对核磁共振超前探测距离的影响 | 第82-83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83-85页 |
第四章 典型致灾模型多分量激发NMR响应信号特征 | 第85-107页 |
4.1 地下工程中典型的致灾水害模型 | 第85-88页 |
4.2 底板奥灰水多分量激发NMR响应信号特征 | 第88-93页 |
4.3 含水断层多分量激发NMR响应信号特征 | 第93-98页 |
4.4 采空区积水多分量激发NMR响应信号特征 | 第98-103页 |
4.5 含水陷落柱多分量激发NMR响应信号特征 | 第103-106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106-107页 |
第五章 典型致灾模型多分量接收NMR响应信号特征 | 第107-127页 |
5.1 底板奥灰水多分量接收NMR响应信号特征 | 第108-111页 |
5.2 含水断层多分量接收NMR响应信号特征 | 第111-116页 |
5.3 采空区积水多分量接收NMR响应信号特征 | 第116-123页 |
5.4 含水陷落柱多分量接收NMR响应信号特征 | 第123-125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25-127页 |
第六章 基于成像效果的核磁共振超前探测工作方法讨论 | 第127-154页 |
6.1 快速模拟退火反演方法 | 第127-128页 |
6.2 超前探测反演结果的多解性及屏蔽技术的使用 | 第128-140页 |
6.2.1 对称水体NMR响应信号的相似性 | 第129-130页 |
6.2.2 NMR信号相似性产生的原因分析 | 第130-132页 |
6.2.3 NMR响应信号相似性引起的反演结果多解性 | 第132-135页 |
6.2.4 屏蔽技术对观测分量的选择 | 第135-140页 |
6.3 采空区积水模型的多分量观测反演结果 | 第140-143页 |
6.4 含水断层模型的多分量观测反演结果 | 第143-146页 |
6.5 巷道底板奥灰水的探测方法 | 第146-149页 |
6.6 巷道朝向对核磁共振超前探测工作的影响 | 第149-152页 |
6.7 本章小结 | 第152-154页 |
第七章 核磁共振超前探测场地试验 | 第154-169页 |
7.1 模拟采煤巷道内的场地试验 | 第154-159页 |
7.2 武汉梁子湖多分量激发试验 | 第159-161页 |
7.3 武汉鸭儿湖多分量激发试验 | 第161-164页 |
7.4 金属屏蔽的观测试验 | 第164-167页 |
7.5 本章小结 | 第167-169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169-172页 |
8.1 结论 | 第169-171页 |
8.2 建议 | 第171-172页 |
致谢 | 第172-1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4-1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