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人的主体性问题的基本理论 | 第16-29页 |
2.1 人的主体性问题的历史考察 | 第16-19页 |
2.1.1 西方近代思想家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 | 第16-18页 |
2.1.2 哲学人类学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 | 第18-19页 |
2.2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 | 第19-25页 |
2.2.1 主体性的内涵 | 第20-21页 |
2.2.2 主体性的构成 | 第21-22页 |
2.2.3 主体性的基本特征 | 第22-25页 |
2.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主体性思想对当代的意义 | 第25-29页 |
2.3.1 对当代的理论意义 | 第26-27页 |
2.3.2 对当代的现实意义 | 第27-29页 |
第3章 网络社会人的主体性丧失 | 第29-45页 |
3.1 网络社会人的现实存在状况 | 第29-33页 |
3.1.1 网络社会人的含义 | 第29-31页 |
3.1.2 网络社会人的生存状况 | 第31-33页 |
3.2 网络社会人的主体性丧失的表现 | 第33-39页 |
3.2.1 主体自主意识的弱化 | 第33-35页 |
3.2.2 主体自律能力的消减 | 第35-36页 |
3.2.3 主体价值尺度的错乱 | 第36-38页 |
3.2.4 主体自我超越的丧失 | 第38-39页 |
3.3 网络社会人的主体性丧失的原因 | 第39-45页 |
3.3.1 网络文化的异化 | 第39-41页 |
3.3.2 制度监管的缺失 | 第41-43页 |
3.3.3 人自身的原因 | 第43-45页 |
第4章 网络社会人的主体性重建 | 第45-58页 |
4.1 网络社会人的主体性重建的基本目标 | 第45-51页 |
4.1.1 确立网络社会人的主体性意识 | 第45-48页 |
4.1.2 培育网络社会人的规范意识 | 第48-50页 |
4.1.3 发展网络社会人的实践能力 | 第50-51页 |
4.2 网络社会人的主体性重建的基本途径 | 第51-58页 |
4.2.1 推动网络立法和技术监管 | 第51-53页 |
4.2.2 加强网络伦理与道德建设 | 第53-55页 |
4.2.3 以教育提升主体认识 | 第55-56页 |
4.2.4 推动主体投入生活实践 | 第56-58页 |
结语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5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