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.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引言 | 第10-11页 |
1.2 两类厄尔尼诺的提出 | 第11-12页 |
1.3 两类厄尔尼诺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7页 |
1.4 本文拟研究的问题和论文内容安排 | 第17-19页 |
2. 资料和方法 | 第19-23页 |
2.1 资料说明 | 第19-20页 |
2.1.1 再分析资料 | 第19页 |
2.1.2 大气环流模式及试验 | 第19-20页 |
2.2 文中所用的指数和物理量 | 第20-22页 |
2.2.1 海温指数 | 第20-21页 |
2.2.2 Takaya and Nakamura波作用通量 | 第21-22页 |
2.3 方法介绍 | 第22-23页 |
2.3.1 相关分析与合成分析 | 第22页 |
2.3.2 EOF分析 | 第22-23页 |
3. 两类厄尔尼诺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演变和特征 | 第23-57页 |
3.1 大气环流的逐月演变 | 第23-36页 |
3.1.1 海温异常 | 第23-25页 |
3.1.2 对流层低层 | 第25-30页 |
3.1.3 对流层中层 | 第30-33页 |
3.1.4 对流层高层 | 第33-36页 |
3.2 海温的演变对环流场的滞后影响 | 第36-44页 |
3.3 两类厄尔尼诺年冬季和衰退期夏季的能量传播特征 | 第44-48页 |
3.4 两类厄尔尼诺与NAO正负位相的关系 | 第48-49页 |
3.5 峰值不同的两类厄尔尼诺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| 第49-55页 |
3.6 本章小结与讨论 | 第55-57页 |
4. 模式数据结果与再分析数据结果的比较 | 第57-63页 |
4.1 AM2.1大气模式结果 | 第57-62页 |
4.1.1 海温异常 | 第57-58页 |
4.1.2 环流场异常 | 第58-62页 |
4.2 本章小结与讨论 | 第62-63页 |
5. 总结与展望 | 第63-66页 |
5.1 全文主要结论 | 第63-65页 |
5.2 展望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