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来源和背景 | 第11-15页 |
1.1.1 移动终端的普及 | 第11页 |
1.1.2 移动应用的急剧增加 | 第11-12页 |
1.1.3 校园移动数字化的兴起 | 第12-13页 |
1.1.4 软件模块化开发优势显著 | 第13-15页 |
1.2 模块化开发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思路 | 第17-18页 |
1.4 论文组织结构 | 第18-19页 |
2 模块动态加载技术研究 | 第19-31页 |
2.1 Windows动态链接库 | 第19-23页 |
2.1.1 DLL内部工作原理分析 | 第19-20页 |
2.1.2 DLL的实现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1.3 DLL与Android结合的可行性 | 第21-23页 |
2.2 嵌入式Linux动态加载方法 | 第23-26页 |
2.2.1 嵌入式Linux的特点 | 第23-24页 |
2.2.2 嵌入式Linux动态加载原理 | 第24-26页 |
2.2.3 嵌入式Linux与Android结合的可行性 | 第26页 |
2.3 基于 Java的动态加载方式 | 第26-29页 |
2.3.1 Java动态类加载机制原理 | 第26-28页 |
2.3.2 Java模块动态加载技术 | 第28-29页 |
2.3.3 Java模块加载技术与Android结合的叮行性 | 第2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9-31页 |
3 OSGi技术研究 | 第31-39页 |
3.1 OSGi的特性 | 第31-33页 |
3.2 OSGi标准研究 | 第33-36页 |
3.2.1 Bundle简介 | 第33-34页 |
3.2.2 OSGi框架结构 | 第34-36页 |
3.3 知名OSGI框架的分析介绍 | 第36-37页 |
3.3.1 Apache Felix | 第36页 |
3.3.2 Equinox | 第36-37页 |
3.3.3 Knopflerfish | 第37页 |
3.3.4 OSGi服务平台比较 | 第3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4 应用模块动态加载框架的设计 | 第39-55页 |
4.1 框架在Android体系架构中的位置 | 第39-40页 |
4.2 Android Service | 第40-41页 |
4.3 对比OSGi与Android | 第41-47页 |
4.3.1 执行粒度的对比 | 第42-44页 |
4.3.2 执行文件的对比 | 第44-47页 |
4.4 Framework总体设计 | 第47-48页 |
4.5 ModuleLayer设计 | 第48-49页 |
4.6 LifeCycleLayer设计 | 第49-52页 |
4.6.1 模块的状态 | 第49-50页 |
4.6.2 模块的控制 | 第50-51页 |
4.6.3 核心接口 | 第51-52页 |
4.7 ServiceLayer设计 | 第52-54页 |
4.7.1 注册服务 | 第53-54页 |
4.7.2 使用服务 | 第54页 |
4.7.3 绑定服务 | 第54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5 应用模块动态加载框架的实现与验证 | 第55-69页 |
5.1 应用介绍 | 第55页 |
5.2 移动校园应用模块划分及抽取 | 第55-57页 |
5.2.1 整体结构划分 | 第55-56页 |
5.2.2 功能模块抽取 | 第56-57页 |
5.3 移动校园应用功能介绍 | 第57-58页 |
5.3.1 宿主应用功能介绍 | 第57页 |
5.3.2 模块功能介绍 | 第57-58页 |
5.4 框架实现 | 第58-63页 |
5.4.1 ModuleLayer实现 | 第58-59页 |
5.4.2 LifeCycleLayer实现 | 第59-62页 |
5.4.3 ServiceLayer实现 | 第62-63页 |
5.5 应用配置 | 第63-65页 |
5.5.1 Host APP配置 | 第63-64页 |
5.5.2 Module配置 | 第64-65页 |
5.6 用户体验测试 | 第65-67页 |
5.7 应用性能测试 | 第67-68页 |
5.8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69-71页 |
6.1 本文工作总结 | 第69-70页 |
6.2 不足与展望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7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