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绪论 | 第10-21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1-18页 |
1.3 本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| 第18页 |
1.4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8-21页 |
第1章 非传统安全合作与安全困境的缓解 | 第21-31页 |
1.1 安全困境及其成因 | 第21-24页 |
1.1.1 安全困境的内涵 | 第21-22页 |
1.1.2 安全困境的成因 | 第22-24页 |
1.2 缓解安全困境的方式 | 第24-27页 |
1.2.1 合作应对共同威胁 | 第24-25页 |
1.2.2 构建国际机制 | 第25-26页 |
1.2.3 培育积极认同 | 第26-27页 |
1.3 非传统安全合作与缓解安全困境的方式 | 第27-31页 |
1.3.1 非传统安全合作应对共同安全威胁 | 第27-28页 |
1.3.2 非传统安全合作推动国际机制建设 | 第28-29页 |
1.3.3 非传统安全合作培育积极认同 | 第29-31页 |
第2章 中日安全困境及其成因 | 第31-40页 |
2.1 中日安全困境 | 第31-34页 |
2.2 中日安全困境的成因 | 第34-40页 |
2.2.1 有效的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缺失 | 第34-35页 |
2.2.2 中日间的安全与战略利益冲突 | 第35-38页 |
2.2.3 中日间互信不足和沟通交流的失败 | 第38-40页 |
第3章 中日合作应对共同非传统安全威胁 | 第40-47页 |
3.1 中日共同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 | 第40-42页 |
3.2 中日应对共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合作 | 第42-44页 |
3.2.1 金融安全合作 | 第42-43页 |
3.2.2 能源合作 | 第43页 |
3.2.3 联合反恐 | 第43-44页 |
3.2.4 联合反海盗 | 第44页 |
3.3 合作应对共同非传统安全威胁与中日安全困境的缓解 | 第44-47页 |
第4章 非传统安全合作促进东亚地区合作机制的建设 | 第47-52页 |
4.1 非传统安全合作促进东亚地区非传统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 | 第47-48页 |
4.1.1 东盟“10+3” | 第47-48页 |
4.1.2 中日韩合作机制 | 第48页 |
4.2 东亚非传统安全合作机制议题的扩展 | 第48-49页 |
4.3 东亚地区非传统安全合作机制与中日安全困境的缓解 | 第49-52页 |
第5章 非传统安全合作培育两国积极认同 | 第52-59页 |
5.1 抗震救灾合作与中日积极认同 | 第52-54页 |
5.1.1 中日之间的两次抗震救灾合作 | 第52-53页 |
5.1.2 抗震救灾合作对中日两国积极认同的培育 | 第53-54页 |
5.2 环境安全合作与中日积极认同 | 第54-57页 |
5.2.1 中日环境安全合作 | 第55-56页 |
5.2.2 环境安全合作对中日两国积极认同的培育 | 第56-57页 |
5.3 积极认同与中日安全困境的缓解 | 第57-59页 |
结论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8-69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