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西文化与汪曾祺的小说创作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9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9-13页 |
1.3. 研究范围和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3.1 研究范围 | 第13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传统文化对汪曾祺小说的影响 | 第14-24页 |
2.1 传统思想对汪曾祺小说的影响 | 第14-19页 |
2.1.1 汪曾祺对儒家思想的接受 | 第14-16页 |
2.1.2 汪曾祺对道家思想的接受 | 第16-17页 |
2.1.3 汪曾祺对佛家思想的接受 | 第17-19页 |
2.2 传统艺术对汪曾祺小说的影响 | 第19-24页 |
2.2.1 诗化文本的艺术张力 | 第19-20页 |
2.2.2 叙述节奏的张弛有度 | 第20-21页 |
2.2.3 行文暗示的情境烘托 | 第21-24页 |
第三章 现代西方文学对汪曾祺小说的影响 | 第24-31页 |
3.1 西方哲学思想在汪曾祺小说中的体现 | 第24-27页 |
3.1.1 汪曾祺与西方现代主义作家 | 第24-25页 |
3.1.2 富于存在主义色彩的小说创作 | 第25-27页 |
3.2 汪曾祺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吸纳 | 第27-31页 |
3.2.1 意识流——汪曾祺小说的叙述策略 | 第27-28页 |
3.2.2 《聊斋新义》的改写与创造 | 第28-29页 |
3.2.3 风物——孕育意境之美的摇篮 | 第29-31页 |
第四章 中西文化在汪曾祺小说中的融合 | 第31-38页 |
4.1 根植于传统文化中的融合 | 第31-36页 |
4.1.1 和谐下的悲剧展示 | 第31-33页 |
4.1.2 打通思想壁垒的艺术精神 | 第33-36页 |
4.2 回到现实主义,回到民族传统 | 第36-38页 |
第五章 结语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2页 |
致谢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