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主要符号 | 第14-15页 |
1 绪论 | 第15-23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5-16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6页 |
1.2 城市街谷内颗粒物扩散的研究方法 | 第16-19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1.3.1 气象条件 | 第19-20页 |
1.3.2 街谷几何结构 | 第20页 |
1.3.3 道路交通情况 | 第20-21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21-23页 |
2 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23-27页 |
2.1 基础理论 | 第23-26页 |
2.1.1 大气边界层 | 第23-24页 |
2.1.2 颗粒相运动方程 | 第24-26页 |
2.2 数值模拟方法 | 第26-27页 |
2.2.1 气相湍流模型 | 第26页 |
2.2.2 颗粒的湍流扩散 | 第26-27页 |
3 城市街谷内颗粒物扩散的数值模拟 | 第27-59页 |
3.1 风洞试验及结果验证 | 第27-31页 |
3.1.1 风洞试验简介 | 第27-28页 |
3.1.2 数值模拟参数设置 | 第28-29页 |
3.1.3 模拟结果及验证 | 第29-31页 |
3.2 高架结构对城市街谷内颗粒物扩散的影响分析 | 第31-38页 |
3.2.1 有无高架的对比 | 第32页 |
3.2.2 高架高度 | 第32-36页 |
3.2.3 高架宽度 | 第36-37页 |
3.2.4 分离式高架中间空隙 | 第37-38页 |
3.3 街谷高宽比对有高架的街谷内颗粒物扩散的影响分析 | 第38-44页 |
3.3.1 空气流场分析 | 第38-40页 |
3.3.2 颗粒物浓度场分析 | 第40-44页 |
3.4 线源位置对城市街谷内颗粒物扩散的影响 | 第44-51页 |
3.4.1 不同线源位置方案设置 | 第44-45页 |
3.4.2 结果分析与讨论 | 第45-51页 |
3.5 风速对城市街谷内颗粒物扩散的影响分析 | 第51-56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6-59页 |
4 临街建筑形态对颗粒物扩散的数值模拟研究 | 第59-75页 |
4.1 临街建筑间距 | 第59-61页 |
4.1.1 空气流场分析 | 第60页 |
4.1.2 颗粒物浓度场分析 | 第60-61页 |
4.2 临街建筑高度 | 第61-67页 |
4.2.1 上游建筑高度 | 第62-64页 |
4.2.2 下游建筑高度 | 第64-67页 |
4.3 临街建筑顶部形式 | 第67-71页 |
4.3.1 空气流场 | 第67-68页 |
4.3.2 颗粒物浓度场 | 第68-71页 |
4.4 实地监测 | 第71-73页 |
4.4.1 研究路段介绍 | 第71页 |
4.4.2 测试仪器介绍及测点布置 | 第71-72页 |
4.4.3 实测数据分析 | 第72-73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5 结论及展望 | 第75-77页 |
5.1 结论 | 第75-76页 |
5.2 展望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3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