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9页 |
前言 | 第9-12页 |
一、波兰立陶宛王国合并的前奏:由共同防御引发的王朝联合 | 第12-23页 |
(一) 不断恶化的周边防御环境 | 第12-16页 |
1. 条顿骑士团国家的建立与扩张 | 第12-14页 |
2. 莫斯科公国的崛起 | 第14-16页 |
(二) 源发于内部的发展困境 | 第16-21页 |
1. 波兰的统一与扩张 | 第16-18页 |
2. 立陶宛大公国的建立与过度扩张 | 第18-21页 |
(三) 王朝联合的实现 | 第21-23页 |
1. 波兰立陶宛王朝联合的过程 | 第21-22页 |
2. 波兰立陶宛王朝联合的意义 | 第22-23页 |
二、立陶宛分离主义与王国合并的挫折(1386-1415) | 第23-31页 |
(一) 立陶宛分离主义与两国联合的中止 | 第23-26页 |
1. 立陶宛分离主义的起源 | 第23-24页 |
2. 立陶宛分离主义产生的原因 | 第24-25页 |
3. 分离主义的始作俑者——维托尔德叛乱 | 第25-26页 |
(二) 分离主义的失败与联合的重建 | 第26-31页 |
1. 沃斯克拉河战役和维尔诺联合 | 第26-28页 |
2. 格伦瓦尔德战役与赫罗德洛条约 | 第28-31页 |
三、王国合并前波兰立陶宛关系的继续摇摆(1415-1501) | 第31-39页 |
(一) 胡斯运动与立陶宛分离主义的持续发展 | 第31-34页 |
1. 胡斯运动与捷克王位争夺 | 第31-32页 |
2. 波兰立陶宛关系受挫和格罗德诺联合 | 第32-33页 |
3. 卡齐米日时期的象征性联合及其终结 | 第33-34页 |
(二) 莫斯科公国扩张压力下的米耶尔尼克联合 | 第34-39页 |
1. 莫斯科公国与立陶宛之间的领土之争 | 第34-36页 |
2. 莫斯科公国专制统治的强化 | 第36-37页 |
3. 1501年米耶尔尼克联合 | 第37-39页 |
四、波兰立陶宛两国关系的平稳发展与王国合并(1501-1569) | 第39-60页 |
(一) 立陶宛的波兰化 | 第39-45页 |
1. 立陶宛波兰化的历史进程 | 第39-40页 |
2. 立陶宛波兰化的方式 | 第40-41页 |
3. 立陶宛波兰化的特点 | 第41-43页 |
4. 立陶宛波兰化的意义 | 第43-45页 |
(二) 两国合并的催化剂——国家防御中的国际压力 | 第45-52页 |
1. 条顿骑士团改俗和普鲁士公国的建立 | 第45-48页 |
2.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 | 第48-50页 |
3. 波兰-立陶宛国家与哈布斯堡家族之间的王位争夺 | 第50-52页 |
(三) 为利益而战——利沃尼亚战争与波兰立陶宛王国合并 | 第52-60页 |
1. 波兰的对外贸易与波罗的海航运 | 第52-53页 |
2. 波罗的海利益争夺战——利沃尼亚战争 | 第53-55页 |
3. 终成涅槃——王国合并的达成 | 第55-60页 |
五、1385-1569年波兰立陶宛关系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| 第60-75页 |
(一) 波兰立陶宛关系演变的特点 | 第60-67页 |
1. 两国关系随战争的紧弛变化而变化 | 第60页 |
2. 立陶宛分离主义伴随两国关系演变的始终 | 第60-61页 |
3. 宗教因素是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一个关键 | 第61-62页 |
4. 贵族是推动两国关系演变的主导力量 | 第62-67页 |
(二) 波兰立陶宛王朝联合及王国合并的影响 | 第67-75页 |
1. 促进了立陶宛的波兰化并扩大了波兰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2. 增强了两国联合军事实力,改善了国家防御环境 | 第69页 |
3. 改变了中东欧地区的实力对比 | 第69-70页 |
4. 忽视了对波兰西部土地的统一 | 第70-71页 |
5. 导致了贵族势力的膨胀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| 第71-73页 |
6. 孕育了疯狂扩张后的恶果 | 第73-75页 |
结语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1页 |
附录 | 第81-85页 |
后记 | 第85-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