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绪论 | 第11-19页 |
一、选题缘起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四、创新与不足 | 第16页 |
五、概念辨识 | 第16-19页 |
1、共识动员 | 第16-17页 |
2、民族认同 | 第17-18页 |
3、想象的共同体 | 第18-19页 |
第一章“三报”民族认同动员比较 | 第19-54页 |
第一节 新华日报基于底层民众民族认同动员 | 第19-33页 |
一、广泛动员各阶层民众团结抗战 | 第19-24页 |
二、以民族解放革命斗士为楷模 | 第24-28页 |
三、大力宣传民众运动,尤其工人运动 | 第28-33页 |
第二节 大公报基于国家的民族认同动员 | 第33-40页 |
一、倡导“国家中心论”,动员民众抗战 | 第34-36页 |
二、宣传前线战果,歌颂抗日战斗英雄 | 第36-38页 |
三、谴责日军暴行,激发民族觉醒 | 第38-40页 |
第三节 中央日报基于精神斗志的民族认同动员 | 第40-48页 |
一、积极开展武装力量动员 | 第40-43页 |
二、塑造与宣传铁血式民族英雄 | 第43-46页 |
三、废除不平等条约,大力宣传精神总动员 | 第46-48页 |
第四节“三报”民族认同动员之交融 | 第48-51页 |
一、基本诉求大致相同 | 第49页 |
二、皆用民族主义进行动员 | 第49-50页 |
三、均以爱国主义为基础 | 第50-51页 |
第五节“三报”民族认同动员之分歧 | 第51-54页 |
一、民族主义的阶级属性不同 | 第51-52页 |
二、对民族力量动员侧重不同 | 第52-53页 |
三、民族主义的实施路径不同 | 第53-54页 |
第二章“三报”的三民主义宣传比较 | 第54-64页 |
第一节 三民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化:新华日报对三民主义的宣传 | 第54-56页 |
一、宣传将马克思主义与三民主义相结合 | 第54-55页 |
二、划分三民主义新旧阶段 | 第55-56页 |
第二节 三民主义的实用化:大公报对三民主义的宣传 | 第56-57页 |
一、拥护三民主义为建国方针 | 第56页 |
二、注重民权与民生 | 第56-57页 |
第三节 三民主义的传统化:中央日报对三民主义的宣传 | 第57-59页 |
一、独揽三民主义解释权 | 第57-58页 |
二、三民主义之儒化 | 第58-59页 |
第四节“三报”对三民主义宣传的相同点 | 第59-61页 |
一、皆重视三民主义 | 第60页 |
二、均受国内外因素影响 | 第60-61页 |
第五节“三报”对三民主义宣传的不同点 | 第61-64页 |
一、对三民主义关系理解不同 | 第61-62页 |
二、三民主义的实现途径不同 | 第62-64页 |
第三章“三报”的想象共同体构建比较 | 第64-91页 |
第一节“三报”国体认同比较 | 第64-81页 |
一、民主主义中国:新华日报想象的共同体 | 第64-70页 |
二、民主、法治中国:大公报想象的共同体 | 第70-76页 |
三、三民主义中国:中央日报想象的共同体 | 第76-81页 |
第二节“三报”的国家建设路径认同比较 | 第81-91页 |
一、在“结束训政,实施宪政”上达成一致 | 第82-83页 |
二、均主张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 | 第83-84页 |
三、“国民大会”“内阁”与“联合政府”之分歧 | 第84-88页 |
四、“民主集权”“有限选举”与“普选”之分歧 | 第88-89页 |
五、统制经济、自由经济与新民主主义经济之分歧 | 第89-91页 |
结语 | 第91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96页 |
附录 | 第96-97页 |
后记 | 第97-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