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1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2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1.1.2 研究目的 | 第12-13页 |
1.1.3 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, | 第13-15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3 研究评述 | 第15页 |
1.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| 第15-18页 |
1.3.1 相关概念 | 第15-16页 |
1.3.2 理论基础 | 第16-18页 |
1.4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8-19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1.5 研究创新点 | 第19-21页 |
1.5.1 研究方法的创新 | 第19-20页 |
1.5.2 研究内容的创新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我国政府在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现实状况 | 第21-27页 |
2.1 我国政府在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发展历程 | 第21-22页 |
2.1.1 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萌芽阶段(1994 年-2003 年) | 第21页 |
2.1.2 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发展阶段(2003 年-2008 年) | 第21-22页 |
2.1.3 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突破阶段(2008-至今) | 第22页 |
2.2 我国政府在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困境分析 | 第22-25页 |
2.2.1 政府在危机事件处理中应急响应困境---预案与响应的矛盾 | 第22-23页 |
2.2.2 政府在危机事件处理中联动救援困境---机制与配置的矛盾 | 第23-24页 |
2.2.3 政府在危机事件处理中事后恢复困境---传播与处置的矛盾 | 第24-25页 |
2.3 龙泉驿区应急处置龙泉驿区“2.24”隧道爆炸事故典型性 | 第25-27页 |
2.3.1 龙泉驿区政府的应急响应具有敏捷性---处置及时 | 第25页 |
2.3.2 龙泉驿区政府的应急联动具有敏捷性---协调有力 | 第25-26页 |
2.3.3 龙泉驿区政府的事后恢复具有敏捷性---效果得当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龙泉驿区“2.24”隧道爆炸事故应急敏捷处置的案例描述 | 第27-35页 |
3.1 案例的过程描述 | 第27-28页 |
3.1.1 事故发生背景 | 第27页 |
3.1.2 事故发生经过 | 第27-28页 |
3.1.3 事故应急处置情况 | 第28页 |
3.2 案例的主要做法 | 第28-30页 |
3.2.1 及时响应应急预案 | 第28-29页 |
3.2.2 有力协调力量处置 | 第29-30页 |
3.2.3 有序开展事后恢复 | 第30页 |
3.3 案例的成效分析 | 第30-33页 |
3.3.1 最大限度降低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| 第31页 |
3.3.2 防止了群体事件和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| 第31-32页 |
3.3.3 防止了突发安全事件次生灾害的发生 | 第32-33页 |
3.4 案例的社会价值 | 第33-35页 |
3.4.1 破解了预案与响应的矛盾 | 第33页 |
3.4.2 破解了机制与配置的矛盾 | 第33-34页 |
3.4.3 破解了传播与处置的矛盾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“2.24”隧道爆炸事故应急响应的敏捷性分析 | 第35-40页 |
4.1 政府在危机事件应急处置中敏捷预警的作用 | 第35-36页 |
4.1.1 敏捷预警响应能及时整合信息资源 | 第35页 |
4.1.2 敏捷预警响应能实时反映危机风险 | 第35-36页 |
4.1.3 敏捷预警响应能科学提供应急方案 | 第36页 |
4.2 事故处置敏捷预警响应的主要做法 | 第36-37页 |
4.2.1 开展事故应急预案敏捷演练 | 第36-37页 |
4.2.2 快速启动预案进行敏捷响应 | 第37页 |
4.2.3 开通救援信息敏捷发布平台 | 第37页 |
4.3 事故处置敏捷预警的成效分析 | 第37-40页 |
4.3.1 应急预案充分,快速提升救援反应速度 | 第37-38页 |
4.3.2 快速救援得力,快速挽救人民群众生命 | 第38页 |
4.3.3 跟踪新闻报道,快速缓解舆论舆情压力 | 第38-40页 |
第五章 “2.24”隧道爆炸事故应急联动的敏捷性分析 | 第40-47页 |
5.1 政府在危机事件应急处置中联动救援的作用 | 第40-42页 |
5.1.1 多方参与,处置的科学性提高 | 第40页 |
5.1.2 力量保障,助于有效救援实施 | 第40-41页 |
5.1.3 缓解危机,有效降低事故伤害 | 第41页 |
5.1.4 维护秩序,树立责任政府形象 | 第41-42页 |
5.2 事故联动敏捷救援的主要做法 | 第42-44页 |
5.2.1 成立应急指挥中心,开展应急联动救援 | 第42页 |
5.2.2 充分加强部门沟通,增加联动救援投入 | 第42页 |
5.2.3 理顺救援力量分工,畅通部门协调参与 | 第42-44页 |
5.3 事故联动敏捷救援的成效分析 | 第44-47页 |
5.3.1 有效集中民智,联合各方救援智力 | 第44-45页 |
5.3.2 多元联动救援,协调救援资源配置 | 第45页 |
5.3.3 及时控制事态,发挥资源配置效应 | 第45-47页 |
第六章 “2.24”隧道爆炸事故事后恢复的敏捷性分析 | 第47-52页 |
6.1 政府在危机事件应急处置中事后恢复的作用 | 第47-48页 |
6.1.1 降低事故伤害,减少民众损失量 | 第47页 |
6.1.2 缓解舆论压力,回答公众关切点 | 第47页 |
6.1.3 实现转危为机 , 提升政府公信力 | 第47-48页 |
6.2 事故事后恢复的敏捷性主要做法 | 第48-50页 |
6.2.1 建立舆论引导机制,消除不良舆论影响 | 第48页 |
6.2.2 积极做好善后处置,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| 第48-49页 |
6.2.3 组织专业力量巡检,预防次生灾害发生 | 第49页 |
6.2.4 积极回应网络舆情,回答公众关切情绪 | 第49-50页 |
6.3 事故事后恢复的成效分析 | 第50-52页 |
6.3.1 快速解决危机,防止了事故蔓延 | 第50页 |
6.3.2 回应公众质疑,获得了民众认可 | 第50-51页 |
6.3.3 树立责任形象,提升政府公信力 | 第51-52页 |
第七章 “2.24”隧道爆炸事故应急敏捷处置的启示 | 第52-54页 |
7.1 完善应急处置预警与响应敏捷体系 | 第52页 |
7.2 建立快速响应的敏捷应急联动机制 | 第52-53页 |
7.3 健全公共危机的事后恢复敏捷机制 | 第53-54页 |
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54-56页 |
8.1 研究结论 | 第54页 |
8.2 研究展望 | 第54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