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1.2.1 配电网改善电压质量措施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DG接入对于配电网电压质量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1.2.3 串联补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有源配电网电压波动机理分析 | 第18-25页 |
2.1 配电网的结构与参数特点 | 第18-20页 |
2.2 有源配电网电压波动机理分析 | 第20-23页 |
2.2.1 电压波动及其影响 | 第20页 |
2.2.2 DG出力随机性引起电压波动的机理 | 第20-21页 |
2.2.3 负荷运行特性引起电压波动的机理 | 第21-22页 |
2.2.4 短路引起电压波动的机理 | 第22-23页 |
2.3 配电网电压调控的基本要求 | 第23-2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基于固定电容器串联补偿的有源配电网调压方法 | 第25-39页 |
3.1 基于电容器串联补偿对负荷侧低电压的控制机理分析 | 第25-27页 |
3.2 基于电容器串联补偿对电压波动的抑制机理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2.1 FSC对DG出力随机性引起电压波动的抑制机理分析 | 第27-28页 |
3.2.2 FSC对负荷运行特性引起电压波动的抑制机理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2.3 FSC对短路引起电压波动的抑制机理分析 | 第29页 |
3.3 建模仿真与数据分析 | 第29-38页 |
3.3.1 DG出力变化引起电压波动及抑制效果仿真分析 | 第30-31页 |
3.3.2 负荷运行特性引起电压波动及抑制效果仿真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3.3 三相短路引起电压波动及抑制效果仿真分析 | 第32-35页 |
3.3.4 两相短路故障引起电压波动及抑制效果仿真分析 | 第35-37页 |
3.3.5 串联电容器下游故障引起电容两端过电压仿真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4章 有源配电网综合串联补偿调压方法 | 第39-47页 |
4.1 统一潮流控制器的结构 | 第39-40页 |
4.2 综合串联补偿调压技术的基本原理 | 第40-42页 |
4.3 综合串联补偿调压技术的仿真分析 | 第42-46页 |
4.3.1 采用固定电容器实现串联补偿电压控制 | 第42-43页 |
4.3.2 仅采用有源设备进行电压的全补偿 | 第43-44页 |
4.3.3 综合串联补偿电压控制技术 | 第44-4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5章 有源配电网综合串联补偿优化控制策略 | 第47-69页 |
5.1 串补电压与有源配电网运行参数之间的关系 | 第47-53页 |
5.1.1 串补电压与网络损耗的关系 | 第47-50页 |
5.1.2 串补电压与节点电压之间的关系 | 第50-53页 |
5.2 有源配电网电压优化控制模型 | 第53-55页 |
5.2.1 网络损耗隶属函数的建立 | 第53-54页 |
5.2.2 配电网节点电压偏差隶属函数的建立 | 第54-55页 |
5.2.3 综合优化控制模型的建立 | 第55页 |
5.3 标准微分进化算法 | 第55-57页 |
5.3.1 初始化 | 第56页 |
5.3.2 变异操作 | 第56页 |
5.3.3 交叉操作 | 第56页 |
5.3.4 选择操作 | 第56-57页 |
5.3.5 微分进化算法的变化形式 | 第57页 |
5.4 改进微分进化算法 | 第57-60页 |
5.4.1 改进DE策略分析 | 第58-59页 |
5.4.2 改进微分进化算法实现过程 | 第59-60页 |
5.5 建模仿真与数据分析 | 第60-68页 |
5.5.1 电压优化控制策略有效性的验证 | 第62-65页 |
5.5.2 改进微分进化算法特性分析 | 第65-68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69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76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