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基坑逆作法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及开挖变形数值模拟分析
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25页 |
1.1 引言 | 第17页 |
1.2 逆作法的发展及应用概述 | 第17-20页 |
1.2.1 逆作法在国外的发展与应用 | 第18-19页 |
1.2.2 逆作法在国内的发展与应用 | 第19-20页 |
1.3 逆作法施工技术 | 第20-24页 |
1.3.1 逆作法的定义及施工原理 | 第20页 |
1.3.2 逆作法的分类 | 第20-22页 |
1.3.3 逆作法的特点 | 第22-24页 |
1.4 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与内容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深基坑逆作法地下连续墙设计理论 | 第25-38页 |
2.1 地下连续墙的特点与结构形式 | 第25页 |
2.1.1 地下连续墙的特点 | 第25页 |
2.1.2 地下连续墙的结构形式 | 第25页 |
2.2 墙体厚度和槽段宽度 | 第25-26页 |
2.3 入土深度 | 第26-27页 |
2.4 土压力计算 | 第27-28页 |
2.4.1 水土分算 | 第27-28页 |
2.4.2 水土合算 | 第28页 |
2.5 水平承载力计算 | 第28-31页 |
2.5.1 荷载结构法 | 第29页 |
2.5.2 修正的荷载结构法 | 第29-30页 |
2.5.3 弹性地基梁法 | 第30-31页 |
2.5.4 连续介质有限单元法 | 第31页 |
2.5.5 有限差分法 | 第31页 |
2.6 竖向承载力计算 | 第31-32页 |
2.7 沉降量计算 | 第32页 |
2.8 地下连续墙构造设计 | 第32-37页 |
2.8.1 墙身混凝土 | 第33页 |
2.8.2 钢筋笼 | 第33-34页 |
2.8.3 墙顶冠梁 | 第34-35页 |
2.8.4 地下连续墙施工接头 | 第35-37页 |
2.9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三章 深基坑逆作法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| 第38-45页 |
3.1 地下连续墙施工流程 | 第38页 |
3.2 地下连续墙施工要点 | 第38-44页 |
3.2.1 导墙施工 | 第38-39页 |
3.2.2 泥浆护壁 | 第39页 |
3.2.3 成槽 | 第39-41页 |
3.2.4 槽壁稳定性分析 | 第41-43页 |
3.2.5 钢筋笼的起吊、下放 | 第43页 |
3.2.6 水下混凝土浇筑 | 第43-44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四章 深基坑逆作法地下连续墙施工实例 | 第45-53页 |
4.1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| 第45-46页 |
4.1.1 工程概况 | 第45页 |
4.1.2 地质条件 | 第45-46页 |
4.2 施工重点及难点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3 施工措施及控制 | 第47-49页 |
4.3.1 成槽设备 | 第47页 |
4.3.2 成槽垂直度的控制 | 第47-48页 |
4.3.3 槽壁稳定的控制 | 第48-49页 |
4.3.4 钢筋笼起吊的控制 | 第49页 |
4.4 施工工艺改进 | 第49-51页 |
4.4.1 成槽设备及成槽顺序改进 | 第50页 |
4.4.2 接头箱改进处理 | 第50-51页 |
4.4.3 水泥搅拌桩施工改进 | 第51页 |
4.4.4 高压旋喷桩施工改进 | 第5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五章 深基坑逆作法开挖变形数值模拟分析 | 第53-70页 |
5.1 有限差分法及FLAC-3D简介 | 第53-54页 |
5.1.1 有限差分法 | 第53页 |
5.1.2 FLAC-3D | 第53-54页 |
5.2 基坑支护及开挖 | 第54页 |
5.3 基本假设 | 第54-56页 |
5.4 基坑开挖数值模拟 | 第56-61页 |
5.4.1 结构单元的选取 | 第56-57页 |
5.4.2 模型参数的确定 | 第57-58页 |
5.4.3 本构模型 | 第58-59页 |
5.4.4 模型尺寸与边界条件 | 第59-60页 |
5.4.5 收敛判断及开挖模拟 | 第60-61页 |
5.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| 第61-68页 |
5.5.1 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分析 | 第62-64页 |
5.5.2 地下连续墙竖向位移分析 | 第64-65页 |
5.5.3 周边土体沉降分析 | 第65-66页 |
5.5.4 坑底土体隆起分析 | 第66-67页 |
5.5.5 桩顶垂直位移分析 | 第67-68页 |
5.5.6 主楼出土口处圆形梁变形及应力分析 | 第68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68-70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0-72页 |
6.1 本文的主要结论 | 第70-71页 |
6.2 本文展望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