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--中国论文--地方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

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“生产性”保护模式案例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7页
1 绪论第10-18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基础理论研究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案例模式研究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传承人保护研究第15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文献研究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田野调查法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案例分析法第16页
    1.4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文化遗产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生产性保护第16-18页
2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概况与特征第18-26页
    2.1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第18-19页
    2.2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概况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山西非遗“生产性”保护的项目类型与特点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山西非遗“生产性”保护的市场化路径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山西非遗“生产性”保护示范基地的分布现状第22-24页
    2.3 生产性保护视野下的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第24-26页
3 案例研究: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模式及存在的问题第26-38页
    3.1 企业+基地:产业化经营中的非遗传承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稷山麻花与稷山赵氏四味坊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传习所学徒培养制度与产业化经营的结合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传统面点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模式存在的问题第29-30页
    3.2 企业+博物馆:非遗保护与文化服务的互嵌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晋作家具的文化起源与发展现状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生产性保护与博物馆开发的互补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晋作家具在生产与展示模式下面临的挑战第32-33页
    3.3 企业+农户:由家族传承转向社会传承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手工拉花布鞋的工序流程与产销传统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公司与农户合作产销模式下的技艺传承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产销外象下布鞋制造技艺的传承危机第35-38页
4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对策探索第38-44页
    4.1 国外案例与保护经验探索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日本和纸:传承主体与“人间国宝”的指定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俄罗斯“套娃”:差异化创新与地域品牌的孵化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韩国“泡菜文化”:文化资源与传统文化的新生第40-42页
    4.2 促进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建议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加强保护主体的引导与传承主体的参与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模式第42-44页
5 结语第44-46页
    5.1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技术第44页
    5.2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品牌的建设第44页
    5.3 提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“文化自觉”第44-45页
    5.4 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第45页
    5.5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环节第45-46页
致谢第46-48页
参考文献第48-50页
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0页

论文共5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财产犯罪中“占有”的再解读--以存款的占有为研究起点
下一篇:唐寅的鑒藏活動與繪畫創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