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高层建筑论文--高层建筑结构论文

楼板对RC框架结构实现“强柱弱梁”破坏机制影响的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23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各国规范的框架结构破坏机制第12-13页
    1.3 各国规范的“强柱弱梁”抗震措施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柱端内力设计值的调整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梁端内力设计值的调整第15-17页
    1.4 各国规范的有效翼缘宽度取值第17-19页
    1.5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楼板对RC梁端增强作用的研究现状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RC梁轴力和轴向变形的研究现状第21页
    1.6 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工作第21-23页
第二章 RC梁的轴向伸长现象第23-33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3页
    2.2 试验概述第23-25页
    2.3 试验现象第25-26页
    2.4 试验模拟第26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Perform-3D简介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材料本构的选择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单元构件的模拟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加载方式的模拟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模拟结果分析第29-31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1-33页
第三章 RC框架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第33-45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3页
    3.2 RC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第33页
    3.3 钢筋本构关系第33-34页
    3.4 混凝土本构关系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塑性损伤模型和弥散开裂模型的对比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损伤因子的定义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屈服准则、流动法则、粘塑性正则化第37-38页
    3.5 单元选择第38-39页
    3.6 接触关系第39页
    3.7 加载方式第39页
    3.8 网格划分第39-40页
    3.9 有限元模拟结果的试验验证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9.1 RC框架结构试验搜集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9.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相关参数的选取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9.3 有限元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的对比第42-44页
    3.10 本章小结第44-45页
第四章 楼板对框架结构破坏机制实现的影响第45-70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45页
    4.2 框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模型参数设计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Abaqus快速建模插件开发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模型加载方式第48页
    4.3 计算结果分析第48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梁的轴向变形和轴向力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楼板的钢筋应力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梁端的截面刚度和抗弯承载力第54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混凝土的开裂状况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荷载-位移曲线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柱端的剪力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梁、柱的屈服和破坏顺序第66-68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68-70页
第五章 框架结构设计改进建议的验证第70-79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70页
    5.2 框架结构设计改进建议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柱端弯矩设计值调整建议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柱端剪力设计值调整建议第71-72页
    5.3 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72-73页
    5.4 计算结果分析第73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梁端、柱端钢筋屈服顺序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框架结构钢筋应力分布第74-78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78-79页
结论与展望第79-82页
    研究结论第79-81页
    展望第81-82页
参考文献第82-87页
攻读博士/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7-88页
致谢第88-89页
附件第89页

论文共8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几类典型屋面结构雪荷载的模拟研究
下一篇:低渗透性软土的渗流特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