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BIM的建筑物碳足迹评价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4 碳足迹及其相关概念 | 第13-15页 |
1.4.1 碳排放与碳足迹 | 第13页 |
1.4.2 碳足迹的起源与发展 | 第13-15页 |
1.4.3 碳足迹因子 | 第15页 |
1.5 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 | 第15-16页 |
1.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1.6.1 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1.6.2 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1.7 本章小结 | 第18-19页 |
2 碳足迹评价模型的建立 | 第19-36页 |
2.1 碳足迹评估标准 | 第19-20页 |
2.1.1 GHG P rotocol标准 | 第19页 |
2.1.2 PAS2050标准 | 第19页 |
2.1.3 ISO 14064标准 | 第19-20页 |
2.1.4 TSQ0010标准 | 第20页 |
2.1.5 建筑碳排放计量标准 | 第20页 |
2.2 碳足迹计量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2.1 实测法 | 第20-21页 |
2.2.2 投入产出法 | 第21页 |
2.2.3 排放系数法 | 第21页 |
2.3 评价范围说明 | 第21-24页 |
2.3.1 温室气体范围 | 第21-22页 |
2.3.2 碳足迹评价时间界定 | 第22-23页 |
2.3.3 碳足迹评价空间范围 | 第23页 |
2.3.4 碳排放源范围界定 | 第23-24页 |
2.4 碳足迹因子数据库 | 第24-31页 |
2.4.1 碳足迹因子选取原则 | 第24-25页 |
2.4.2 能源碳足迹因子 | 第25-27页 |
2.4.3 建筑材料碳足迹因子 | 第27页 |
2.4.4 施工机械碳足迹因子 | 第27-29页 |
2.4.5 运输过程碳足迹因子 | 第29-31页 |
2.5 温室气体计算方法 | 第31-34页 |
2.6 评价指标 | 第34-35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3 BIM在建筑碳足迪评价的应用研究 | 第36-42页 |
3.1 BIM介绍 | 第36-38页 |
3.2 BIM 的4D、5D概念 | 第38页 |
3.3 基于BIM的建筑碳足迹计算方法 | 第38-4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4 建筑施工碳足迹核算系统 | 第42-56页 |
4.1 系统简介 | 第42-44页 |
4.2 系统功能计算设计原理 | 第44-48页 |
4.2.1 工程量清单计算 | 第44-47页 |
4.2.2 碳足迹计算 | 第47-48页 |
4.3 系统操作方法示例 | 第48-54页 |
4.3.1 案例概况及计算说明 | 第48-50页 |
4.3.2 系统操作步骤演示 | 第50-54页 |
4.4 系统可靠性校核 | 第54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4-56页 |
5 建筑物碳足迹评价实证分析 | 第56-70页 |
5.1 案例概况 | 第56-57页 |
5.1.1 使用功能情况 | 第56页 |
5.1.2 数据完整度情况 | 第56-57页 |
5.2 碳足迹总体水平分析 | 第57-60页 |
5.2.1 低碳标准模拟评价 | 第58页 |
5.2.2 碳排放源贡献趋势分析 | 第58-59页 |
5.2.3 碳足迹强度分析 | 第59-60页 |
5.3 不同地区碳足迹水平对比分析 | 第60-68页 |
5.3.1 不同地区建筑材料用量差异分析 | 第61-63页 |
5.3.2 不同地区建筑材料碳足迹差异分析 | 第63-65页 |
5.3.3 不同地区施工机械碳足迹差异分析 | 第65-68页 |
5.3.4 不同地区碳足迹强度差异分析 | 第6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8-70页 |
结论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
附录A 大连某住宅项目工程量清单 | 第75-77页 |
附录B 大连某住宅项目碳足迹清单 | 第77-8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80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