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14-28页 |
1.1 研究缘起及相关背景 | 第14-19页 |
1.1.1 全球步入生态文明以来对生态本体的认知 | 第14-15页 |
1.1.2 我国城乡生态规划与建设本体尚不明晰 | 第15-19页 |
1.2 选题方向、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9-21页 |
1.2.1 选题方向 | 第19页 |
1.2.2 研究目的 | 第19-20页 |
1.2.3 研究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3 研究概念释义 | 第21-24页 |
1.3.1 本体 | 第21-22页 |
1.3.2 生境(栖息地) | 第22页 |
1.3.3 生境单元 | 第22-23页 |
1.3.4 生境网络(生态网络) | 第23-24页 |
1.4 研究尺度、内容、方法与框架 | 第24-28页 |
1.4.1 研究范围与尺度 | 第24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1.4.3 研究方法 | 第25-26页 |
1.4.4 研究框架 | 第26-28页 |
2 生态规划方法本体的演进趋势 | 第28-62页 |
2.1 以景观美学为本体的生态规划方法 | 第28-35页 |
2.1.1 自然景观美学阶段 | 第28-30页 |
2.1.2 人本主义景观美学阶段 | 第30-33页 |
2.1.3 生态景观美学阶段 | 第33-35页 |
2.2 以生态适宜性为本体的生态规划方法 | 第35-46页 |
2.2.1 人文生态适宜性研究时期 | 第35-37页 |
2.2.2 自然生态适宜性方法时期 | 第37-42页 |
2.2.3 泛自然生态适宜性方法时期 | 第42-46页 |
2.3 以生态学“景观”为本体的生态规划方法 | 第46-54页 |
2.3.1 景观生态优化法 | 第46-47页 |
2.3.2 土地生态设计方法 | 第47-51页 |
2.3.3 景观生态格局规划方法 | 第51-54页 |
2.4 生态规划方法发展趋势:以“生境”为本体的规划方法 | 第54-60页 |
2.4.1 从“土地单元”、“景观单元”到“生境单元” | 第54-57页 |
2.4.2 从“生态适宜性区划”、“景观生态格局”到“生境网络” | 第57-60页 |
2.5 小结 | 第60-62页 |
3 基于“生境”本体理论对城乡生态系统的空间认知 | 第62-80页 |
3.1 生境单元作为生境“功能团” | 第62-69页 |
3.1.1 生境单元的尺度问题 | 第62-63页 |
3.1.2 生境单元的分类方法 | 第63-65页 |
3.1.3 生境单元的空间结构 | 第65-69页 |
3.2“物种运动”对生境过程的理解 | 第69-75页 |
3.2.1 生物关键种理论 | 第69-70页 |
3.2.2 动物运动理论 | 第70-72页 |
3.2.3 动物运动廊道与运动阻碍 | 第72-75页 |
3.3 生境过程对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认知 | 第75-78页 |
3.3.1 生境垂直生态过程 | 第75页 |
3.3.2 生境水平生态过程 | 第75-77页 |
3.3.3 城乡生境系统网络认知 | 第77-78页 |
3.4 小结 | 第78-80页 |
4 以“生境”为本体的生态规划方法体系构建 | 第80-100页 |
4.1 生境生态规划方法的工作基础与关键技术 | 第80-88页 |
4.1.1 基础数据调查与收集 | 第80-84页 |
4.1.2 地理信息系统(GIS)模拟手段 | 第84-87页 |
4.1.3 生境制图方法 | 第87-88页 |
4.2 生境生态规划方法体系构建 | 第88-99页 |
4.2.1 生境单元辨识 | 第89-90页 |
4.2.2 潜在生境单元寻找 | 第90-91页 |
4.2.3 焦点物种选择 | 第91-92页 |
4.2.4 生境水平生态过程解译 | 第92-96页 |
4.2.5 生境网络结构框架构建 | 第96-99页 |
4.3 小结 | 第99-100页 |
5 新都区生态规划:生境单元“功能”认知 | 第100-138页 |
5.1 新都区生境现状条件 | 第100-113页 |
5.1.1 基本概况 | 第100-103页 |
5.1.2 土地利用状况 | 第103-104页 |
5.1.3 林地分布状况 | 第104-107页 |
5.1.4 水系分布现状 | 第107-110页 |
5.1.5 新都区动植物现状 | 第110-113页 |
5.2 新都区生态空间历史演进 | 第113-119页 |
5.2.1 地形地貌:五分平坝、一分台地 | 第113-114页 |
5.2.2 水系演进:从自然到人工 | 第114-117页 |
5.2.3 林地空间的演替 | 第117-118页 |
5.2.4 城市建设的历史生态逻辑 | 第118-119页 |
5.3 新都区生境单元辨识 | 第119-138页 |
5.3.1 自然生境单元辨识 | 第121-126页 |
5.3.2 半自然生境单元辨识 | 第126-131页 |
5.3.3 人工生境单元辨识 | 第131-134页 |
5.3.4 潜在生境单元寻找 | 第134-138页 |
6 新都区生态规划:基于生境本体的生境网络构建 | 第138-164页 |
6.1 新都区焦点物种选择 | 第138-142页 |
6.1.1 不同生境单元的焦点物种选择 | 第138-140页 |
6.1.2 各焦点物种的生境特点与运动特性 | 第140-142页 |
6.2 新都区生境水平生态过程解译 | 第142-148页 |
6.2.1 生境源地评估与选择 | 第143-144页 |
6.2.2 生境廊道与生境踏脚石评估 | 第144-146页 |
6.2.3 焦点物种运动过程模拟:生境廊道与踏脚石的选择 | 第146-148页 |
6.3 新都区生境网络框架构建 | 第148-161页 |
6.3.1 生境网络结构构建 | 第149-156页 |
6.3.2 生境网络结构的环境修正 | 第156-161页 |
6.4 小结 | 第161-164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164-166页 |
7.1 结论 | 第164-165页 |
7.2 展望 | 第165-166页 |
致谢 | 第166-1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8-174页 |
附录 | 第174页 |
A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174页 |
B.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| 第1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