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目录 | 第6-9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9-21页 |
1.1 甘露醇的性质及用途 | 第9-12页 |
1.1.1 甘露醇的性质 | 第9-10页 |
1.1.2 甘露醇的用途 | 第10-12页 |
1.2 甘露醇的生产技术及市场概况 | 第12-14页 |
1.2.1 甘露醇的生产技术 | 第12-14页 |
1.2.2 甘露醇的市场概况 | 第14页 |
1.3 利用微生物法制备甘露醇的菌株 | 第14-20页 |
1.3.1 自然选育产甘露醇菌株 | 第14-19页 |
1.3.2 诱变育种选育产甘露醇菌株 | 第19页 |
1.3.3 运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构建产甘露醇的辅酶再生体系 | 第19-20页 |
1.4 结论与展望 | 第20-21页 |
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1-31页 |
2.1 实验仪器及设备 | 第21-22页 |
2.2 实验药品及试剂的配制 | 第22-23页 |
2.2.1 实验药品和试剂 | 第22页 |
2.2.2 实验试剂的配制 | 第22-23页 |
2.3 HPLC实验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3.1 发酵液中甘露醇、果糖和葡萄糖的检测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4 分子克隆实验 | 第24-27页 |
2.4.1 目的基因质粒的提取 | 第24页 |
2.4.2 凝胶回收 | 第24-25页 |
2.4.3 琼脂糖凝胶电泳 | 第25页 |
2.4.4 CaCl_2法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| 第25页 |
2.4.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(CaCl_2法) | 第25页 |
2.4.6 DNA片段的连接 | 第25-26页 |
2.4.7 质粒DNA的酶切 | 第26页 |
2.4.8 菌种的保存 | 第26-27页 |
2.4.9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检测 | 第27页 |
2.5 蛋白电泳检测方法 | 第27-28页 |
2.6 采用考马斯亮蓝G-250法测定蛋白浓度 | 第28页 |
2.7 酶活力测定方法 | 第28页 |
2.8 全细胞催化的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9 蒽酮比色法测糖 | 第29-31页 |
3 运用非限制性克隆的方法对甘露醇脱氢酶基因进行改造并表达 | 第31-40页 |
3.1 引言 | 第31页 |
3.2 材料、试剂 | 第31页 |
3.3 菌种 | 第31-32页 |
3.4 非限制性克隆 | 第32-34页 |
3.5 实验结果 | 第34-38页 |
3.5.1 NdeⅠ酶切位点的去除鉴定 | 第34页 |
3.5.2 测序结果 | 第34-35页 |
3.5.3 构建重组质粒pET23b-mdh-N | 第35-36页 |
3.5.4 重组质粒原核表达及表达产物的SDS-PAGE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5.5 蛋白标准曲线的绘制及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| 第37-38页 |
3.5.6 重组质粒粗酶酶活力的测定 | 第38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4 构建甘露醇辅酶再生体系 | 第40-50页 |
4.1 引言 | 第40-41页 |
4.2 材料、试剂 | 第41页 |
4.3 方法 | 第41页 |
4.4 菌种和质粒 | 第41页 |
4.5 原核表达载体pET23b-mdh-N的构建 | 第41-43页 |
4.5.1 酶切构建pET23b-mdh-N | 第41页 |
4.5.2 pET23b-mdh-N的原核表达及表达产物的SDS-PAGE分析 | 第41-43页 |
4.6 原核表达载体pET23b-fdh-mdh-N的构建 | 第43-46页 |
4.6.1 构建重组质粒 | 第43-44页 |
4.6.2 新建重组质粒表达产物的SDS-PAGE分析 | 第44页 |
4.6.3 蛋白标准曲线的绘制及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| 第44-45页 |
4.6.4 重组质粒粗酶酶活力的测定及高表达基因工程菌的筛选 | 第45-46页 |
4.7 原核表达载体BL21/pET23b-fdh-mdh-N pZY507-glf的构建 | 第46-48页 |
4.7.1 表达载体BL21/pET23b-fdh-mdh-N pZY507-glf的SDS-PAGE分析 | 第47页 |
4.7.2 蛋白标准曲线的绘制及蛋白浓度的测定 | 第47-48页 |
4.7.3 甘露醇脱氢酶和甲酸脱氢酶的酶活力 | 第48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5 全细胞催化生产甘露醇 | 第50-61页 |
5.1 引言 | 第50-51页 |
5.2 材料、试剂 | 第51页 |
5.3 方法 | 第51页 |
5.4 结果 | 第51-60页 |
5.4.1 检测构建出的菌株BL21/pET23b-fdh-mdh-N发酵上清液中的甘露醇 | 第51-54页 |
5.4.2 检测构建出的菌株BL21/pET23b-fdh-mdh-N pZY507-glf发酵上清液中的甘露醇 | 第54-56页 |
5.4.3 不同浓度的底物对甘露醇产量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5.4.4 用菊粉作为底物发酵生产甘露醇 | 第57-60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6 讨论及结论 | 第61-62页 |
本论文的创新点 | 第62页 |
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66-67页 |
附录 | 第67-70页 |
致谢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