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一、绪论 | 第9-20页 |
(一)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(二) 文献综述 | 第10-16页 |
(三) 研究方法与设计 | 第16-19页 |
(四) 研究创新 | 第19-20页 |
二、少先队活动课程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的融合性 | 第20-23页 |
(一) 目标融合 | 第20页 |
(二) 形式融合 | 第20-21页 |
(三) 特点融合 | 第21-23页 |
1. 群体性 | 第21页 |
2. 地域性 | 第21页 |
3. 形象性 | 第21-23页 |
三、少先队活动课程传承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现状及成效 | 第23-31页 |
(一) 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在少先队活动课程中的传承现状 | 第23-24页 |
1. 优秀民俗文化在活动课程中的传承范围较小 | 第23页 |
2. 优秀民俗文化在活动课程中的传承深度不足 | 第23-24页 |
(二) 传承成效:少先队员对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同度 | 第24-31页 |
1. 少先队员对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认知情况较理想 | 第24-25页 |
2. 少先队员对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情感接纳程度较高 | 第25页 |
3. 少先队员在活动中的参与度整体偏低,且存在年级和地区差异 | 第25-31页 |
四、影响少先队活动课程传承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因素 | 第31-40页 |
(一) 少先队员的特点 | 第31-34页 |
1. 队员的年龄特点 | 第31-32页 |
2. 队员的活动兴趣 | 第32-34页 |
(二) 少先队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| 第34-37页 |
1. 活动课程内容的安排 | 第34-35页 |
2. 活动课程形式的选取 | 第35-36页 |
3. 活动课程实施中辅导员的职业素养 | 第36-37页 |
(三) 家庭—学校—社会的协同力量 | 第37-40页 |
1. 家长的支持力度 | 第37-38页 |
2. 学校的组织力度 | 第38页 |
3. 社会的支撑力度 | 第38-40页 |
五、优化少先队活动课程传承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路径 | 第40-50页 |
(一) 依据少先队员特点,发掘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 | 第40-41页 |
1. 探寻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,满足不同年级队员的活动需求 | 第40-41页 |
2. 组织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,提高少先队员的参与兴趣 | 第41页 |
(二) 开展教育培训,提升辅导员课程建设水平 | 第41-45页 |
1. 成为课程创生者:提高活动课程开发能力 | 第41-43页 |
2. 成为课程合作者:创建活动课程共同体 | 第43-44页 |
3. 成为课程反思者:加强活动课程教研能力 | 第44-45页 |
(三) 整合多方资源,创新“家—校—社”合作的协同机制 | 第45-50页 |
1. 家校协同:引导家长积极参与 | 第46页 |
2. 队课协同:确保少先队活动课程有味有效 | 第46-47页 |
3. 校社协同:充分利用校外的文化教育资源 | 第47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附录一 调查问卷 | 第53-55页 |
附录二 访谈提纲 | 第55-56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