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6页 |
1.1.1 我国水资源形势和饮用水水源污染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1.2 我国饮用水的水质标准的发展 | 第12-13页 |
1.1.3 饮用水处理工艺的发展 | 第13-15页 |
1.1.4 饮用水处理面临的挑战 | 第15-16页 |
1.2 超滤技术的研究现状 | 第16-22页 |
1.2.1 超滤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2.2 膜污染物质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2.3 超滤膜污染的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2.4 超滤膜前预处理的研究现状 | 第20-22页 |
1.3 课题的意义和主要研究的内容 | 第22-25页 |
1.3.1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| 第22页 |
1.3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1.3.3 总体技术路线 | 第23-25页 |
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5-35页 |
2.1 原水水质 | 第25-27页 |
2.1.1 水温 | 第25页 |
2.1.2 浊度 | 第25-26页 |
2.1.3 有机物 | 第26页 |
2.1.4 其他指标 | 第26-27页 |
2.2 实验装置 | 第27-31页 |
2.2.1 烧杯试验装置 | 第27页 |
2.2.2 超滤小试装置 | 第27-28页 |
2.2.3 超滤中试装置 | 第28-31页 |
2.3 水质监测项目及方法 | 第31-35页 |
2.3.1 分子量分布 | 第31-32页 |
2.3.2 亲疏水性分级 | 第32-33页 |
2.3.3 荧光光谱扫描 | 第33页 |
2.3.4 三氯甲烷前体物检测 | 第33页 |
2.3.5 其他常规水质指标检测 | 第33-35页 |
第3章 超滤膜临界通量研究 | 第35-49页 |
3.1 引言 | 第35页 |
3.2 临界通量简介 | 第35-39页 |
3.2.1 临界通量提出的背景 | 第35-36页 |
3.2.2 临界通量的定义与特性 | 第36-37页 |
3.2.3 临界通量的影响因素 | 第37-38页 |
3.2.4 临界通量的理论发展 | 第38-39页 |
3.3 超滤膜临界通量的测量 | 第39-42页 |
3.3.1 临界通量的测量方法 | 第39-40页 |
3.3.2 阶梯阶梯法测量临界通量 | 第40-41页 |
3.3.3 临界通量阻力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4 超滤膜在亚临界通量下运行中试研究 | 第42-47页 |
3.4.1 试验设计 | 第42页 |
3.4.2 对浊度的去除效能研究 | 第42-43页 |
3.4.3 对有机物的去除效能研究 | 第43-46页 |
3.4.4 对细菌的去除效能研究 | 第46页 |
3.4.5 超滤膜的污染 | 第46-4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4章 超滤组合工艺运行优化研究 | 第49-79页 |
4.1 引言 | 第49页 |
4.2 混凝/沉淀/超滤组合工艺优化研究 | 第49-55页 |
4.2.1 混凝剂投加量对混凝/沉淀预处理净水效能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4.2.2 混凝/沉淀/超滤工艺中试研究 | 第51-55页 |
4.3 混凝/沉淀/膜前氯化/超滤组合工艺优化研究 | 第55-67页 |
4.3.1 膜前加氯量对超滤的运行效能的影响 | 第56-60页 |
4.3.2 混凝/沉淀/膜前氯化/超滤工艺中试研究 | 第60-67页 |
4.4 混凝/粉末活性炭吸附/膜前氯化/超滤组合工艺的优化研究 | 第67-77页 |
4.4.1 粉末活性炭吸附性能研究 | 第67-69页 |
4.4.2 粉末活性炭投加量对预处理的净水效能的影响 | 第69-71页 |
4.4.3 混凝/粉末活性炭吸附/沉淀/膜前氯化/超滤工艺中试研究 | 第71-77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7-79页 |
第5章 超滤水厂运行效能评价 | 第79-95页 |
5.1 引言 | 第79页 |
5.2 南郊水厂超滤组合工艺简介 | 第79-83页 |
5.2.1 工艺流程 | 第79-80页 |
5.2.2 预氧化与消毒系统 | 第80-81页 |
5.2.3 粉末活性炭投加系统 | 第81页 |
5.2.4 超滤膜系统 | 第81-83页 |
5.3 各阶段工艺的净水效能研究 | 第83-86页 |
5.3.1 浊度的去除效能 | 第83-84页 |
5.3.2 UV254的去除效能 | 第84-85页 |
5.3.3 COD_Mn和 TOC 的去除效能 | 第85-86页 |
5.4 超滤组合工艺中膜污染物质的迁移 | 第86-90页 |
5.4.1 UV 活性物质分子量分布研究 | 第86-87页 |
5.4.2 亲疏水性分级 | 第87-89页 |
5.4.3 荧光光谱扫描 | 第89-90页 |
5.5 超滤系统跨膜压差的相关性分析与模型拟合 | 第90-94页 |
5.5.1 超滤系统跨膜压差曲线分析 | 第90-91页 |
5.5.2 超滤系统跨膜压差、通量与原水水质相关性分析 | 第91-93页 |
5.5.3 超滤系统跨膜压差曲线模拟 | 第93-94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94-95页 |
结论 | 第95-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106页 |
致谢 | 第1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