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概念及基本理论 | 第14-20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14-15页 |
2.1.1 社区 | 第14页 |
2.1.2 公共安全 | 第14页 |
2.1.3 社区公共安全 | 第14-15页 |
2.1.4 公共安全管理 | 第15页 |
2.1.5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 | 第15页 |
2.2 社区的类型 | 第15-17页 |
2.2.1 单位型社区 | 第15-16页 |
2.2.2 城中村式社区 | 第16页 |
2.2.3 商品住宅型社区 | 第16-17页 |
2.3 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基本理论 | 第17-20页 |
2.3.1 GBC 公共安全理论 | 第17页 |
2.3.2 流动人口管理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3.3 智慧社区管理理论 | 第18-20页 |
第三章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 | 第20-26页 |
3.1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发展阶段 | 第20-22页 |
3.1.1 提出问题,集中研究阶段 | 第20-21页 |
3.1.2 开展初步实验,积累经验阶段 | 第21页 |
3.1.3 全面推进深化城市社区管理阶段 | 第21-22页 |
3.2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发展目标 | 第22-26页 |
3.2.1 满足市民安全需求 | 第22-23页 |
3.2.2 防御公共危机 | 第23页 |
3.2.3 保持社会稳定 | 第23-24页 |
3.2.4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| 第24-26页 |
第四章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现状、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6-41页 |
4.1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现状 | 第26-28页 |
4.1.1 行政主导型模式 | 第26-27页 |
4.1.2 自治型模式 | 第27页 |
4.1.3 合作型模式 | 第27-28页 |
4.2 西安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现状 | 第28-35页 |
4.2.1 西安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实例分析 | 第28-32页 |
4.2.2 西安市社区变化特点 | 第32-35页 |
4.3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| 第35-37页 |
4.3.1 基层政府及群众的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| 第35-36页 |
4.3.2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、监督法规不够健全 | 第36页 |
4.3.3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基础薄弱、协调不足 | 第36-37页 |
4.4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根源 | 第37-41页 |
4.4.1 社区居民人员结构复杂、沟通淡薄 | 第37-38页 |
4.4.2 社区群众参与公共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不足 | 第38-39页 |
4.4.3 社区缺乏资金及公共安全管理防范技术 | 第39-41页 |
第五章 加强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对策 | 第41-49页 |
5.1 大力推进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改革 | 第41-44页 |
5.1.1 强化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与社区管理职能 | 第41-42页 |
5.1.2 改革与完善社区组织的管理与服务机制 | 第42-43页 |
5.1.3 增强社区居民队伍的参与意识 | 第43-44页 |
5.2 创新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| 第44-46页 |
5.2.1 建立公共危机预警防范机制 | 第44-45页 |
5.2.2 制定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制度规范 | 第45页 |
5.2.3 构建新型安全的智慧社区 | 第45-46页 |
5.3 构建全面的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| 第46-49页 |
5.3.1 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投资和服务机制 | 第46-47页 |
5.3.2 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| 第47-48页 |
5.3.3 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| 第48-49页 |
第六章 发展趋势与结论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致谢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