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向实体博物馆陈展的声音增强环境设计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1-18页 |
1.3.1 博物馆数字陈展的应用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3.2 博物馆陈展非接触式交互研究 | 第13-15页 |
1.3.3 博物馆听觉体验技术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3.4 博物馆声音增强环境的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声音增强环境分析 | 第19-32页 |
2.1 声音增强环境的概念 | 第19页 |
2.2 声音增强环境的发展历程 | 第19-21页 |
2.2.1 控制声音环境变化的时期 | 第19-20页 |
2.2.2 三维声音的研究及生成方法时期 | 第20-21页 |
2.2.3 声音增强环境的应用时期 | 第21页 |
2.3 声音增强环境的分类 | 第21-26页 |
2.3.1 室内的声音增强环境 | 第21-22页 |
2.3.2 室外的声音增强环境 | 第22-23页 |
2.3.3 GPS定位的声音增强环境 | 第23-25页 |
2.3.4 视频识别的声音增强环境 | 第25页 |
2.3.5 基于环境的声音增强环境 | 第25页 |
2.3.6 声音与实体影射的声音增强环境 | 第25-26页 |
2.4 实体博物馆中声音增强环境的应用 | 第26-30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0-32页 |
第3章 实体博物馆声音增强环境设计模式 | 第32-40页 |
3.1 声音增强环境的特征分析 | 第32-35页 |
3.1.1 声音内容的独特性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1.2 交互方式的独特性分析 | 第33-35页 |
3.2 博物馆声音增强环境内容设计模式 | 第35-37页 |
3.2.1 声音内容和展馆空间的一致性影射 | 第35-36页 |
3.2.2 声音内容线索性和生理声学的协同 | 第36页 |
3.2.3 声音内容的情感化传达 | 第36-37页 |
3.3 博物馆声音增强环境交互设计模式 | 第37-39页 |
3.3.1 声音交互与展馆全景导航的匹配 | 第37-38页 |
3.3.2 声音交互与用户活动的对应 | 第38页 |
3.3.3 声音交互与用户方位的一致性 | 第38-39页 |
3.3.4 声音交互的多用户的叙事性表现 | 第3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4章 731 博物馆声音增强环境设计与实现 | 第40-54页 |
4.1 现有的数字化陈展形式分析 | 第40-42页 |
4.1.1 731 遗址博物馆的三维虚拟漫游 | 第40页 |
4.1.2 731 细菌部队三维影像事件还原 | 第40页 |
4.1.3 触摸屏导航系统 | 第40-41页 |
4.1.4 灯光投影沙盘模型 | 第41页 |
4.1.5 电子解说仪 | 第41-42页 |
4.2 731 声音增强环境功能需求分析 | 第42-44页 |
4.2.1 陈展的多维度信息内容展示功能 | 第42-44页 |
4.2.2 陈展的自然人机交互方式功能 | 第44页 |
4.2.3 陈展的沉浸性用户体验功能 | 第44页 |
4.3 731 声音增强环境的设计原则 | 第44-46页 |
4.3.1 展品信息的数字化为设计思路 | 第44-45页 |
4.3.2 突出用户的交互性为设计核心 | 第45-46页 |
4.3.3 增强用户听觉体验为设计特点 | 第46页 |
4.4 731 博物馆声音增强环境的实现 | 第46-52页 |
4.4.1 系统基础模型的构建 | 第46-47页 |
4.4.2 运动对象跟踪识别模块的实现 | 第47-49页 |
4.4.3 3D虚拟声音实时渲染模块的实现 | 第49-52页 |
4.5 731 声音增强环境系统测试分析 | 第52-53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结论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60页 |
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