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1 绪论 | 第11-24页 |
·研究的对象及概念界定 | 第11-14页 |
·概念界定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对象及范畴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4-16页 |
·研究的目的 | 第14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4-1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6-20页 |
·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框架结构 | 第19-2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0-24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0-22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2-24页 |
2 浙江山水型历史文化村镇中的外部空间现状 | 第24-27页 |
·地理位置及分布状况 | 第24-25页 |
·历史文化村镇外部空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| 第25-27页 |
·农业社会的衰落与自然生态环境恶化 | 第25-26页 |
·经济发展、城镇化进程及村镇改造对村镇外部空间的破坏 | 第26页 |
·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引起的建设性破坏 | 第26-27页 |
·法律法规建设的薄弱与相关研究的缺乏 | 第27页 |
3 影响浙江山水型历史文化村镇外部空间特征的因素分析 | 第27-34页 |
·自然因素 | 第28-30页 |
·气候因素 | 第28页 |
·地形地貌因素 | 第28-29页 |
·地方材料 | 第29-30页 |
·社会文化因素 | 第30-32页 |
·居民社会关系 | 第30-31页 |
·风水学说及山水文化 | 第31-32页 |
·其他因素 | 第32-34页 |
·营造过程 | 第33页 |
·经济因素及村镇规模 | 第33页 |
·工程技术及其他 | 第33-34页 |
4 村镇与山水的关系及选址布局分析 | 第34-45页 |
·村镇的选址与地形水文 | 第34页 |
·村镇选址布局的类型及特征 | 第34-43页 |
·河谷带状型 | 第35-36页 |
·抱山带水型 | 第36-37页 |
·围合盆地型 | 第37-41页 |
·环抱半开敞型 | 第41-43页 |
·背山面海型 | 第43页 |
·小结 | 第43-45页 |
5 村镇街巷与建筑总体布局分析 | 第45-52页 |
·村镇街巷与建筑总体布局的原则 | 第45-46页 |
·村镇街巷与建筑总体布局的类型 | 第46-50页 |
·团状集中布局 | 第46-47页 |
·向心式布局 | 第47-48页 |
·带状布局 | 第48-49页 |
·组团式布局 | 第49-50页 |
·环状布局 | 第50页 |
·小结 | 第50-52页 |
6 村镇外部空间构成要素及理景手法分析 | 第52-67页 |
·道路理景手法 | 第52-56页 |
·街巷 | 第52-54页 |
·便道 | 第54-56页 |
·节点空间理景 | 第56-60页 |
·桥梁及周围空间 | 第56-58页 |
·集散场地 | 第58页 |
·水口和村口 | 第58-60页 |
·建筑周围场地及庭院理景手法 | 第60-62页 |
·祠堂、寺庙及书院等公共建筑环境 | 第60-61页 |
·居住建筑庭院环境 | 第61-62页 |
·水系的理景手法 | 第62-64页 |
·村镇周边景观的理景手法 | 第64-65页 |
·村镇植物景观营造 | 第65-67页 |
7 浙江山水型历史文化村镇外部空间研究的实践 | 第67-75页 |
·在历史文化村镇外部环境保护与改造中的应用——以廿八都镇枫溪河环境改造为例 | 第67-71页 |
·廿八都镇及枫溪河概况 | 第67-68页 |
·枫溪河环境改造策略——历史景观的延续 | 第68-71页 |
·在新建的传统风格外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——以徐霞客公园十里红妆博览园设计为例 | 第71-73页 |
·徐霞客公园概况 | 第71页 |
·选址布局及理景手法分析 | 第71-73页 |
·在新农村环境建设中的应用——以2009 年风景园林大学生设计竞赛得奖作品为例 | 第73-75页 |
8 结论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1页 |
个人简介 | 第81-82页 |
导师简介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