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极拳在美国的传播及文化影响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1 前言 | 第13-21页 |
·研究缘起 | 第13-14页 |
·理论基础 | 第14-17页 |
·罗特曼文化符号圈理论与立论的选择 | 第15-16页 |
·结构功能理论与评价尺度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7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思路、创新点、重点及难点 | 第18-21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重点、难点 | 第20-21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21-32页 |
·传播学的相关研究 | 第21-24页 |
·传播学的概念 | 第21-22页 |
·拉斯韦尔“五W”模式与启示 | 第22-23页 |
·社会传播的类型 | 第23-24页 |
·跨文化传播的相关研究 | 第24-26页 |
·文化和太极拳关系的相关研究 | 第26-29页 |
·文化概念之争 | 第26-28页 |
·太极拳的文化所属 | 第28-29页 |
·太极拳传播的相关研究 | 第29-31页 |
·文化传播与太极拳传播的关系 | 第31-32页 |
3 研究对象与方法 | 第32-44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32-33页 |
·多元回归分析对象 | 第32页 |
·“口述史”研究对象 | 第32-33页 |
·问卷调查对象 | 第3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3-44页 |
·文献资料法 | 第33页 |
·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| 第33-35页 |
·“口述史”分析法 | 第35-38页 |
·问卷调查法 | 第38-44页 |
4 分析与讨论 | 第44-106页 |
·中西方文化符号比较与太极拳文化符号要素分析 | 第44-58页 |
·中西方文化符号的比较 | 第44-47页 |
·跨文化语境下文化符号表象的差异 | 第47-48页 |
·太极拳文化符号要素分析 | 第48-55页 |
·太极拳的文化符号特征 | 第55-56页 |
·太极拳文化符号的传播要点——身体力行 | 第56-57页 |
·小结 | 第57-58页 |
·太极拳在美国跨文化传播现状与分析 | 第58-69页 |
·太极拳服务组织在美国的地域分部情况 | 第58-59页 |
·太极拳服务组织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| 第59-65页 |
·太极拳在美国不同地区的传播特征 | 第65页 |
·太极拳在美国传播的影响因素 | 第65-68页 |
·小结 | 第68-69页 |
·太极拳在美国跨文化传播的“口述史”研究及结果 | 第69-84页 |
·研究的架构与理论 | 第69-71页 |
·研究结果 | 第71-82页 |
·讨论 | 第82-83页 |
·局限与展望 | 第83页 |
·小结 | 第83-84页 |
·太极拳在美国跨文化传播的问卷调查结果 | 第84-95页 |
·太极拳教师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| 第84-86页 |
·太极拳学员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| 第86-87页 |
·太极拳传播的内容层面 | 第87-89页 |
·主要的传播途径 | 第89-91页 |
·太极拳在美国跨文化传播的认同情况 | 第91-94页 |
·小结 | 第94-95页 |
·太极拳在美国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分析 | 第95-106页 |
·太极拳、跆拳道和瑜伽传播范.式比较与经验分析 | 第95-98页 |
·太极拳在美国跨文化传播的具体策略 | 第98-104页 |
·小结 | 第104-106页 |
5 结论与建议 | 第106-109页 |
·结论 | 第106-107页 |
·建议 | 第107-109页 |
·将中国文化融入到太极拳传播实践中 | 第107页 |
·树立太极拳文化品牌 | 第107页 |
·整合传播的媒介网络 | 第107-108页 |
·建立官方组织与民间组织的合作机制 | 第108页 |
·扩大段位制的范围 | 第108-109页 |
致谢 | 第109-11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0-114页 |
附录 | 第114-120页 |
附录一 调查问卷(由英文问卷翻译得来) | 第114-117页 |
附录二 访谈提纲(由英文访谈提纲翻译得来) | 第117-118页 |
附录三 被访谈者信息 | 第118-120页 |
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2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