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15页 |
(一)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2.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(二)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2.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(三)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文献研究法 | 第13-14页 |
2.理论联系实际方法 | 第14页 |
3.分析与综合方法 | 第14页 |
(四)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4-15页 |
1.创新之处 | 第14页 |
2.不足之处 | 第14-15页 |
一、新型城镇化中保障失地农民收入来源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 | 第15-24页 |
(一)新型城镇化与失地农民收入来源的内涵 | 第15-18页 |
1.新型城镇化 | 第15-16页 |
2.失地农民 | 第16页 |
3.失地农民收入来源 | 第16-18页 |
(二)新型城镇化中保障失地农民收入来源的理论依据 | 第18-22页 |
1.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问题思想 | 第18-19页 |
2.中国共产党的农民问题思想 | 第19-22页 |
(三)新型城镇化中保障失地农民收入来源的现实意义 | 第22-24页 |
1.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目标 | 第22页 |
2.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“三农”问题 | 第22-23页 |
3.有利于加快实现我国的现代化 | 第23-24页 |
二、长春市米沙子镇新型城镇化实施前后失地农民收入来源调查 | 第24-32页 |
(一)米沙子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| 第24-25页 |
(二)米沙子镇新型城镇化实施前失地农民收入来源构成 | 第25-28页 |
1.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占比最大 | 第25-26页 |
2.工资性收入是家庭第二大收入来源 | 第26-27页 |
3.转移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第三位 | 第27页 |
4.财产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最小 | 第27-28页 |
(三)米沙子镇新型城镇化实施后失地农民收入来源构成变化 | 第28-32页 |
1.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占比大幅度下降 | 第28-29页 |
2.工资性收入比重略有提高 | 第29-30页 |
3.转移性收入比重较大幅度降低 | 第30页 |
4.财产性收入比重小幅度上升 | 第30-32页 |
三、长春米市沙子镇新型城镇化后失地农民收入来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| 第32-39页 |
(一)新型城镇化后失地农民收入来源存在的问题 | 第32-36页 |
1.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因失地和择业困难而下降 | 第32-34页 |
2.工资性收入的小幅上涨难以弥补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落差 | 第34-35页 |
3.以粮食直补为主要内容的转移性收入因失去土地而减少 | 第35页 |
4.土地征用的补偿款没有转变为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| 第35-36页 |
(二)新型城镇化后失地农民收入来源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36-39页 |
1.失地农民依赖土地的传统观念没有改变 | 第36页 |
2.失地农民缺乏择业的知识和技能 | 第36-37页 |
3.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| 第37-38页 |
4.一次性土地货币补偿方式不科学 | 第38-39页 |
四、新型城镇化中保障失地农民收入来源的对策 | 第39-45页 |
(一)以多业经营的新理念取代传统的土地依赖观 | 第39-40页 |
1.转变主要依靠土地获得收入的传统观念 | 第39页 |
2.拓展多业经营的新理念 | 第39-40页 |
(二)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和培训就业技能并举 | 第40-41页 |
1.加强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的培训 | 第40-41页 |
2.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 | 第41页 |
(三)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| 第41-43页 |
1.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 | 第41-42页 |
2.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| 第42-43页 |
(四)创新科学合理的土地补偿方式 | 第43-45页 |
1.完善土地补偿的合理程序 | 第43页 |
2.制定公平的土地评估和补偿标准 | 第43页 |
3.分期支付补偿方式与入股安置方式相结合 | 第43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0页 |
附录 | 第50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