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1.1 东西部产业转移 | 第14页 |
1.1.2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(2014-2020 年)》 | 第14页 |
1.1.3 快速工业化带来的产城割裂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5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3 基本概念界定 | 第16-17页 |
1.3.1 产业园区 | 第16页 |
1.3.2 产业集群 | 第16页 |
1.3.3 产城融合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4.1 研究对象 | 第17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| 第18-20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5.2 研究框架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产业园区基础研究 | 第20-34页 |
2.1 产业与城市关系概述 | 第20-23页 |
2.1.1 产业发展与城市化 | 第20-21页 |
2.1.2 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 | 第21-22页 |
2.1.3 产业园区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| 第22-23页 |
2.2 产业园区发展演变 | 第23-25页 |
2.2.1 产业园区概念界定 | 第23页 |
2.2.2 产业园区发展历程 | 第23-25页 |
2.3 产业园区规划理论与实践 | 第25-31页 |
2.3.1 产业园区规划理论 | 第25-29页 |
2.3.2 产业园区规划案例研究——苏州工业园区 | 第29-31页 |
2.4 产业园区规划理论总结 | 第31-34页 |
2.4.1 产业园区规划方法总结 | 第31-32页 |
2.4.2 产业园区发展特征总结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产城融合理论研究 | 第34-50页 |
3.1 产城融合研究综述 | 第34-38页 |
3.1.1 国外产城融合相关理论研究 | 第34页 |
3.1.2 国内关于产城融合的理论研究 | 第34-37页 |
3.1.3 产城融合理论研究述评 | 第37-38页 |
3.2 产城融合理念下的“中小城市”特征 | 第38-41页 |
3.2.1 产城融合视角下的“中小城市”与“大城市” | 第38-39页 |
3.2.2 案例分析——海安东部产业新城 | 第39-40页 |
3.2.3 小结——产城融合导向下的“中小城市”与“大城市”异同 | 第40-41页 |
3.3 产城融合理论解析 | 第41-50页 |
3.3.1 产业园区与城市空间关系类型 | 第42-45页 |
3.3.2 产城融合发展目标 | 第45-46页 |
3.3.3 产城融合发展内涵 | 第46-50页 |
第四章 产城融合导向下的产业园区规划理论构建 | 第50-64页 |
4.1 区域统筹发展 | 第51-57页 |
4.1.1 宏观格局——融入城市格局 | 第51-52页 |
4.1.2 产业发展——走向区域协同 | 第52-55页 |
4.1.3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——资源共享与差异化并存 | 第55-57页 |
4.2 功能融合发展 | 第57-62页 |
4.2.1 用地布局——功能复合与职住平衡 | 第57-59页 |
4.2.2 交通组织——公交优先与低碳慢行 | 第59-61页 |
4.2.3 文化相融——风貌统一与价值提升 | 第61-62页 |
4.3 产城融合导向下产业园区发展技术路线 | 第62-64页 |
第五章 凤翔县产业园区现状解析 | 第64-84页 |
5.1 凤翔县现状概况 | 第64-69页 |
5.1.1 地理位置 | 第64页 |
5.1.2 行政区划 | 第64页 |
5.1.3 历史沿革 | 第64-66页 |
5.1.4 资源禀赋 | 第66-67页 |
5.1.5 经济发展 | 第67-68页 |
5.1.6 交通设施建设 | 第68-69页 |
5.2 凤翔县产业园区现状 | 第69-77页 |
5.2.1 凤翔县产业园区界定 | 第69-71页 |
5.2.2 凤翔县产业园区建设现状 | 第71-73页 |
5.2.3 凤翔县产业园区产业发展现状 | 第73-77页 |
5.3 凤翔县产业园区现状研判 | 第77-84页 |
5.3.1 发展优势 | 第77-79页 |
5.3.2 存在问题 | 第79-80页 |
5.3.3 发展诉求 | 第80-84页 |
第六章 产城融合导向下的凤翔县产业园区规划研究 | 第84-110页 |
6.1 区域统筹规划 | 第84-93页 |
6.1.1 宏观格局规划——融入凤翔县发展格局 | 第84-87页 |
6.1.2 产业发展规划——走向区域协同发展 | 第87-92页 |
6.1.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——实现县域资源共享与园区差异化配置 | 第92-93页 |
6.2 功能融合规划 | 第93-110页 |
6.2.1 用地规划——实现功能复合和职住平衡 | 第93-102页 |
6.2.2 交通规划——实现公交优先和低碳慢行 | 第102-105页 |
6.2.3 文化发展策略——融入园区风貌与提升自身价值 | 第105-110页 |
结论 | 第110-112页 |
研究结论 | 第110-111页 |
论文创新点 | 第111页 |
不足与展望 | 第111-1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2-11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16-118页 |
致谢 | 第11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