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前言 | 第10-1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-16页 |
第一部分 纳米材料的合成及纳米载药的表征 | 第16-25页 |
1、材料 | 第16-17页 |
1.1 实验材料及试剂盒 | 第16页 |
1.2 细胞 | 第16页 |
1.3 实验仪器 | 第16-17页 |
1.4 实验平台 | 第17页 |
2、方法 | 第17-19页 |
2.1 聚乙二醇化的氧化石墨烯 (PEG-GO)合成 | 第17-18页 |
2.2 原子力显微镜样品制备 | 第18页 |
2.3 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样品制备 | 第18页 |
2.4 PEG-GO装载六种阳离子两亲性药物(CADs) | 第18页 |
2.5 PEG-GO装载他莫昔芬,在不同pH条件下的缓释作用 | 第18-19页 |
3、结果 | 第19-22页 |
3.1 PEG-GO的表征 | 第19-20页 |
3.2 PEG-GO装载他莫昔芬体系进入细胞内 | 第20-21页 |
3.3 PEG-GO装载六种CADs的装载效率和能力 | 第21-22页 |
3.4 在pH5.5 条件下,PEG-GO装载上他莫昔芬表现出缓释的能力 | 第22页 |
4、讨论 | 第22-2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3-25页 |
第二部分 纳米载药加重药物引起的磷脂质病 | 第25-47页 |
1、材料 | 第25-26页 |
1.1 实验材料及试剂盒 | 第25页 |
1.2 溶液配制 | 第25-26页 |
1.3 实验仪器 | 第26页 |
2、方法 | 第26-29页 |
2.1 细胞毒性实验 | 第26-27页 |
2.2 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内的NBD-PE | 第27页 |
2.3 高内涵筛选系统对六种药物进行分析 | 第27页 |
2.4 透射电子显微镜 | 第27-28页 |
2.5 实时定量PCR | 第28页 |
2.6 药物诱导的PLD动力学和恢复 | 第28页 |
2.7 免疫荧光和共定位分析 | 第28-29页 |
3、结果 | 第29-41页 |
3.1 六种CADs及PEG-GO的毒性试验 | 第29页 |
3.2 PEG-GO装载他莫昔芬加重其磷脂积累 | 第29-33页 |
3.3 PEG-GO装载他莫昔芬加重同磷脂质病相关的基因的变化 | 第33-34页 |
3.4 药物诱发的磷脂质病的动力学和恢复性试验 | 第34-35页 |
3.5 PEG-GO装载六种CADs加重其磷脂质病 | 第35-38页 |
3.6 磷脂质病同溶酶体及相关表面标记物的关系 | 第38-41页 |
4、讨论 | 第41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7页 |
第三部分 磷脂质病和细胞自噬的关系 | 第47-57页 |
1、材料 | 第47-49页 |
1.1 试剂及试剂盒 | 第47页 |
1.2 溶液配制 | 第47-49页 |
2、方法 | 第49-51页 |
2.1 Western blotting | 第49-50页 |
2.2 免疫荧光和共定位分析 | 第50-51页 |
2.3 高内涵成像系统 | 第51页 |
3、结果 | 第51-54页 |
4、讨论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
综述 | 第57-67页 |
1、什么是磷脂质病 | 第57-58页 |
2、磷脂在溶酶体内的代谢 | 第58-59页 |
3、药物引起的磷脂质病 | 第59-60页 |
4、阳离子两亲性药物通过抑制磷脂质酶A2活性导致磷脂质病 | 第60-61页 |
5、磷脂质病的不良影响 | 第61页 |
6、未解决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7页 |
英文缩写一览表 | 第67-6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