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3 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0-15页 |
1.3.1 选址及尺度控制理念发展 | 第10-13页 |
1.3.2 传统语境下的园林建筑创作理念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3.3 风景园林数字化分析技术进展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分析 | 第15-16页 |
1.5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| 第16-17页 |
1.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7-20页 |
第二章 传统理念和研究对象 | 第20-38页 |
2.1 理念的来源 | 第20-22页 |
2.2 理念梳理 | 第22-28页 |
2.2.1 建筑选址 | 第22-24页 |
2.2.2 建筑尺度 | 第24-27页 |
2.2.3 园林四要素的关系 | 第27-28页 |
2.3 研究对象的选择 | 第28-33页 |
2.3.1 原则 | 第28页 |
2.3.2 写仿 | 第28-29页 |
2.3.3 图记 | 第29-32页 |
2.3.4 典型案例 | 第32-33页 |
2.4 案例基础信息统计 | 第33-35页 |
2.4.1 建筑类型 | 第33-35页 |
2.4.2 建筑选址分布 | 第35页 |
2.5 总结 | 第35-38页 |
第三章 山地环境下的选址及尺度的数字化解析 | 第38-54页 |
3.1 山地建筑基础信息统计 | 第38-39页 |
3.2 山地建筑选址 | 第39-44页 |
3.2.1 山地建筑选址朝向分布 | 第39页 |
3.2.2 建筑类型的选址地段形态分布 | 第39-40页 |
3.2.3 建筑选址的坡度分布 | 第40-41页 |
3.2.4 建筑选址地势 | 第41-44页 |
3.3 山地建筑的尺度 | 第44-50页 |
3.3.1 点缀,隐藏——建筑尺度小 | 第44-49页 |
3.3.2 彰显——建筑尺度大 | 第49-50页 |
3.4 总结 | 第50-54页 |
第四章 滨水环境下的选址及尺度的数字化解析 | 第54-66页 |
4.1 滨水建筑基础信息统计 | 第54-56页 |
4.1.1 滨水建筑分布 | 第55-56页 |
4.1.2 水体面积分布 | 第56页 |
4.2 滨水建筑与水体的尺度 | 第56-60页 |
4.2.1 滨水建筑的倒影参数解析 | 第56-58页 |
4.2.2 建筑立面面积/水面面积 | 第58-60页 |
4.3 建筑与岸线的尺度关系 | 第60-61页 |
4.4 建筑选址与岸线形态的关系 | 第61-63页 |
4.5 总结 | 第63-66页 |
第五章 同一理念不同环境景园建筑对比 | 第66-78页 |
5.1 研究说明 | 第66页 |
5.2 邑郊园林(平湖秋月) | 第66-70页 |
5.3 私家园林(安澜园) | 第70-78页 |
5.3.1 平面整体分析 | 第71-72页 |
5.3.2 建筑单体分析 | 第72-76页 |
5.3.3 总结 | 第76-78页 |
第六章 同一选址不同时期景园建筑对比 | 第78-92页 |
6.1 平湖秋月 | 第79-82页 |
6.2 天平山庄 | 第82-86页 |
6.2.1 筑本体相关数据 | 第83-84页 |
6.2.2 参数指标及量化计算结果 | 第84-85页 |
6.2.3 结论 | 第85-86页 |
6.3 烟雨楼 | 第86-90页 |
6.3.1 建筑本体相关数据 | 第87-89页 |
6.3.2 参数指标及量化计算结果 | 第89-90页 |
6.3.3 结论 | 第90页 |
6.4 总结 | 第90-92页 |
第七章 结语 | 第92-94页 |
7.1 研究总结 | 第92页 |
7.2 研究困难与不足 | 第92-93页 |
7.3 中国古代传统景园建筑选址及尺度控制数字化解析发展展望 | 第93-94页 |
致谢 | 第94-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6-9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97-98页 |
图目录 | 第98-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