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一、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界定 | 第10-13页 |
| (一)农村留守儿童界定 | 第10-12页 |
| (二)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界定 | 第12-13页 |
| 二、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现状和特点分析 | 第13-20页 |
| (一)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现状分析 | 第13-16页 |
| 1.从犯罪的人数来看,尽管犯罪人数明显下降,但是犯罪的数量增多 | 第14页 |
| 2.从年龄上来看,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年龄段多集中在 15-17 岁 | 第14-15页 |
| 3.从农村留守儿童犯罪人员构成上,农村留守儿童犯罪人员多为辍学的社会上“流浪”人员 | 第15页 |
| 4.从犯罪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来看,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组成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| 第15-16页 |
| (二)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特点分析 | 第16-20页 |
| 1.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类型呈现多元化、复杂化特点,犯罪领域宽度加深 | 第16-17页 |
| 2.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团伙性降低,个体犯罪率增加 | 第17-18页 |
| 3.作案动机简单,犯罪行为实施的随意性和突发性减少,但反侦察能力增强 | 第18-19页 |
| 4.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年龄呈现低龄化的特点 | 第19页 |
| 5.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案件中,判处缓刑的情形较少 | 第19-20页 |
| 三、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分析 | 第20-24页 |
| (一)法治观念缺失 | 第20-21页 |
| (二)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| 第21-22页 |
| (三)监护缺失 | 第22-23页 |
| (四)农村留守儿童判前调查不健全 | 第23-24页 |
| 四、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预防之对策 | 第24-33页 |
| (一)细化法律规定 | 第24-28页 |
| 1.建立身份违法干预机制 | 第24-26页 |
| 2.建立以村委会为中心的监护体制 | 第26-28页 |
| (二)完善司法预防 | 第28-29页 |
| 1.完善判前调查制度 | 第28页 |
| 2.强化司法机关的预防作用 | 第28-29页 |
| (三)其他预防措施 | 第29-33页 |
| 1.完善法制教育,严控辍学率 | 第29-30页 |
| 2.加强社会环境整治 | 第30-31页 |
| 3.强化父母的监护意识,改变父母观念 | 第31-3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3-36页 |
| 致谢 | 第36-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