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6页 | 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 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5页 | 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 
| 1.2 染料废水的处理现状 | 第16-17页 | 
| 1.3 催化臭氧化技术 | 第17-19页 | 
| 1.4 其他臭氧联用技术 | 第19-22页 | 
| 1.4.1 O_3/UV联用技术 | 第19-20页 | 
| 1.4.2 O_3/H_2O_2联用技术 | 第20-21页 | 
| 1.4.3 O_3/US联用技术 | 第21-22页 | 
| 1.5 研究目的与内容 | 第22-25页 | 
| 1.5.1 研究目的 | 第22页 | 
| 1.5.2 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 
| 1.5.3 创新点 | 第23页 | 
| 1.5.4 研究路线 | 第23-25页 | 
| 第二章 试验装置及方法 | 第25-35页 | 
| 2.1 试验装置与材料 | 第25-29页 | 
| 2.1.1 工艺流程 | 第25-26页 | 
| 2.1.2 实验仪器 | 第26-27页 | 
| 2.1.3 实验材料 | 第27-29页 | 
| 2.2 分析检测方法 | 第29-34页 | 
| 2.2.1 常用检测方法 | 第29-30页 | 
| 2.2.2 臭氧化指数 | 第30页 | 
| 2.2.3 接触时间 | 第30页 | 
| 2.2.4 比耗氧呼吸速率 | 第30-31页 | 
| 2.2.5 生化毒性 | 第31-33页 | 
| 2.2.6 五日生化需氧量 | 第33-34页 | 
| 2.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| 第34-35页 | 
| 第三章 多相催化臭氧化技术处理染料废水生化出水的性能 | 第35-61页 | 
| 3.1 操作条件优化 | 第35-43页 | 
| 3.1.1 催化剂制备及选择 | 第35-39页 | 
| 3.1.2 臭氧浓度优化 | 第39-40页 | 
| 3.1.3 接触时间优化 | 第40-41页 | 
| 3.1.4 气体流速优化 | 第41-42页 | 
| 3.1.5 臭氧投加量优化 | 第42-43页 | 
| 3.1.6 过氧化氢投加量 | 第43页 | 
| 3.2 废水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| 第43-46页 | 
| 3.2.1 COD的去除效果 | 第43-44页 | 
| 3.2.2 色度的去除效果 | 第44-46页 | 
| 3.3 废水可生化性的变化 | 第46-55页 | 
| 3.3.1 比耗氧呼吸速率分析 | 第46-48页 | 
| 3.3.2 生物毒性分析 | 第48-49页 | 
| 3.3.3 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 | 第49-51页 | 
| 3.3.4 有机物成分分析 | 第51-54页 | 
| 3.3.5 连续实验验证效果 | 第54-55页 | 
| 3.4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| 第55-58页 | 
| 3.4.1 催化剂有效金属含量 | 第55-56页 | 
| 3.4.2 催化剂的结构特性 | 第56-58页 | 
| 3.5 本章小结 | 第58-61页 | 
| 第四章 多相催化臭氧氧化4-氯-2-硝基苯胺的机理研究 | 第61-73页 | 
| 4.1 引言 | 第61页 | 
| 4.2 对氯邻硝基苯胺的降解研究 | 第61-65页 | 
| 4.2.1 催化剂吸附及氧气流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 
| 4.2.2 催化臭氧氧化4-氯-2-硝基苯胺的性能 | 第62-64页 | 
| 4.2.3 臭氧直接氧化4-氯-2-硝基苯胺的性能 | 第64-65页 | 
| 4.3 反应机理 | 第65-66页 | 
| 4.4 降解路径推测 | 第66-68页 | 
| 4.5 反应动力学模型 | 第68-71页 | 
| 4.5.1 催化臭氧氧化4-氯2-硝基苯胺的反应动力学 | 第68-70页 | 
| 4.5.2 臭氧直接氧化4-氯2-硝基苯胺的反应动力学 | 第70-71页 | 
| 4.6 本章小结 | 第71-73页 | 
|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3-75页 | 
| 5.1 结论 | 第73-74页 | 
| 5.2 展望 | 第74-75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75-81页 | 
| 致谢 | 第81-83页 | 
|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3-85页 | 
| 作者和导师简介 | 第85-87页 | 
| 附件 | 第87-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