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电工技术论文--发电、发电厂论文--发电厂论文--火力发电厂、热电站论文--辅助设备论文

除雾器内细颗粒物湍流扩散规律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湿法脱硫除雾技术的种类和工作原理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除雾器的种类介绍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除雾器工作原理第12-14页
    1.3 板式除雾器性能研究现状和数值模拟方法介绍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板式除雾器性能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气固两相流动的介绍和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-18页
第二章 除雾器中细颗粒物湍流扩散数学模型的比较分析第18-35页
    2.1 除雾器内气液两相流动的过程分析第18页
    2.2 除雾器中气液两相耦合数学模型的建立第18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连续相模型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离散相曳力模型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颗粒湍流扩散模型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细颗粒物碰撞模型第22-23页
    2.3 除雾器内气固两相流动求解过程第23-25页
    2.4 除雾器物理模型和计算条件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除雾器物理模型尺寸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除雾器数值建模及计算条件第26-28页
    2.5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28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不同模型除雾效率对比分析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大涡模型计算对比分析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雾滴扩散特性统计分析第32-34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4-35页
第三章 涡流除雾器实验设计第35-51页
    3.1 涡流除雾器结构介绍第35-36页
    3.2 实验系统介绍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实验系统主要装置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实验系统测量装置第38-39页
    3.3 实验方案第39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实验测量方案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图像后处理方案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实验步骤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实验装置前期验证第45-47页
    3.4 实验工况介绍第47-48页
    3.5 实验数据初步统计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实验台不同气速下的压降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不同气速下涡流除雾器的颗粒沉积密度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不同气速下颗粒的沉积密度第49-50页
    3.6 本章总结第50-51页
第四章 涡流除雾器内细颗粒物扩散沉积规律分析第51-60页
    4.1 物理模型与边界条件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物理结构建模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计算条件第52页
    4.2 涡流除雾器流场分析第52-53页
    4.3 壁面沉积数量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4.4 壁面沉积数量分析第54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不同挡板位置沉积总数量分布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不同粒径的沉积数量分布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不同位置的沉积粒径分布第58-59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59-60页
第五章 流场特性对颗粒壁面沉积的影响第60-71页
    5.1 除雾器抽象模型建立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物理模型介绍第60-61页
    5.2 流场速度的影响第61-62页
    5.3 主流与壁面夹角的影响第62-63页
    5.4 湍流对颗粒沉积的影响第63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大尺度涡旋的影响第64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小尺度脉动的影响第69-70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70-71页
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第71-73页
    6.1 全文结论第71-72页
    6.2 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第72-73页
参考文献第73-76页
致谢第76-77页
作者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第77页

论文共7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铜基氧化物/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
下一篇:交流LED幻影阵列效应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