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目录 | 第6-8页 |
序言 | 第8-14页 |
(一) 问题的提出 | 第8-9页 |
(二)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 研究的目的 | 第9-10页 |
2. 研究的意义 | 第10页 |
(三) 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(四)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 文献研究法 | 第13页 |
2. 分析比较法 | 第13-14页 |
一、 陈曼成长与中国摄影发展 | 第14-19页 |
(一) 陈曼的成长与起步 | 第14-15页 |
(二) 陈曼与中国摄影 | 第15-19页 |
二、 陈曼影像的阶段性演变 | 第19-40页 |
(一) 起点与设计 | 第19-25页 |
1. 起点 | 第19页 |
2. 影像的设计 | 第19-25页 |
(二) 机遇与尺度 | 第25-33页 |
1. 机缘遇东田 | 第25页 |
2. 时尚的尺度 | 第25-33页 |
(三) 细节与观念 | 第33-40页 |
1. 图像空间环境的细节 | 第33-35页 |
2. 人物主体的观念性凸显 | 第35-40页 |
三、 陈曼影像的视觉分析 | 第40-60页 |
(一) 视觉表现理念形成条件 | 第40-43页 |
1. 幼儿时美育的优越性发展 | 第40-41页 |
2. 教育环境对主观意识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3. 多样涉猎的后现代意识 | 第42-43页 |
(二) 陈曼影像的形式意味表现 | 第43-49页 |
1. 数字技术的工具性 | 第43-44页 |
2. 一寸的标准 | 第44-45页 |
3. 形式意味的革新 | 第45-49页 |
(三) 陈曼影像的符号表征与抽象之境 | 第49-57页 |
1. 人物与动物的外貌特征交集 | 第49-53页 |
2. 抽象与具象的同台演出 | 第53-57页 |
(四) 陈曼影像的意义 | 第57-60页 |
1. 后现代影像的独到——陈曼影像在中国当代商业影像发展中的变革 | 第57-58页 |
2. 精神到物质——符号在影像商业化过程中的作用 | 第58-60页 |
结语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4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