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9-14页 |
·任务来源及选题意义 | 第9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·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| 第10-12页 |
·单井剖面缝洞型储层特征 | 第11页 |
·阐述溶洞系统为主要储集空间,东吴期为溶洞系统的主要成因 | 第11页 |
·东吴期古侵蚀面的恢复及特点 | 第11页 |
·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优选勘探目标 | 第11-12页 |
·主要工作量统计及取的认识 | 第12-14页 |
·主要工作量 | 第12页 |
·取得的认识 | 第12-14页 |
第2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14-23页 |
·区域地质概况及勘探简况 | 第14-16页 |
·区域构造概况 | 第15-16页 |
·地层岩性特征 | 第16-19页 |
·栖霞组 | 第17页 |
·茅口组 | 第17页 |
·地层电性特征 | 第17-19页 |
·有效储渗段综合划分 | 第19-23页 |
第3章 缝洞储层结构特征 | 第23-37页 |
·溶洞系统为主要储集空间 | 第23-27页 |
·基质岩块物性特征 | 第23-24页 |
·高产稳产井常常与溶洞发育有关 | 第24-27页 |
·东吴期古岩溶是溶洞系统的主要成因 | 第27-37页 |
·喜山期构造难以形成较大溶洞 | 第28-29页 |
·地表已见到东吴期大型溶洞 | 第29页 |
·溶洞发育有明显的层位性与地区性 | 第29-30页 |
·古溶洞中见上覆地层角砾或风化壳残余物 | 第30-31页 |
·断点及其附近溶洞并非显著发育 | 第31-34页 |
·区内某些断层为东吴期产物 | 第34-37页 |
第4章 古岩溶和储层 | 第37-57页 |
·基本概念 | 第37-40页 |
·岩溶的分带 | 第38-40页 |
·古地貌恢复及其特点 | 第40-44页 |
·古岩溶与缝洞性储层 | 第44-53页 |
·威远构造古溶沟两侧风化壳储层发育 | 第44-45页 |
·孔滩构造储层分布受东吴期古残丘的控制 | 第45-47页 |
·断层并非荷包场储层的主控因素 | 第47-53页 |
·缝洞系统的形成演化 | 第53-57页 |
第5章 有利勘探目标 | 第57-63页 |
·岩溶储层发育规律 | 第57-60页 |
·剩余储量分布 | 第60页 |
·勘探及开发建议 | 第60-63页 |
结论 | 第63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