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--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--传播理论论文

社会热点事件的网络舆论监督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0页
第1章 绪论第10-14页
   ·选题依据与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 ·研究背景第10页
     ·问题提出第10-11页
     ·研究意义第11页
   ·研究方法与理论假设第11-14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·抽样数据收集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·研究变量第13页
     ·理论假设第13-14页
第2章 文献综述第14-22页
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的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研究中的相关概念第15-18页
     ·网络舆论第15-16页
  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第16页
     ·社会热点事件第16-18页
  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行为主体第18页
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研究中的相关理论梳理第18-22页
     ·使用与满足理论第18-19页
     ·议程设置理论第19-20页
     ·哈贝马斯理想化的“公共领域”第20-21页
     ·群体极化理论第21-22页
第3章 我国网络舆论监督行为主体分析第22-32页
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行为主体的结构第22-27页
     ·性别结构第22-23页
     ·年龄结构第23-24页
     ·学历结构第24页
     ·职业结构第24-25页
     ·收入结构第25-26页
     ·城乡结构第26-27页
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主体的行为特性第27-28页
     ·行为特征第27页
     ·网络信息关注度第27-28页
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主体的心理特性第28-32页
     ·动机因素第28-30页
     ·个体的判断力第30-31页
  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作用的认知第31-32页
第4章 网络舆论监督的传播机制第32-46页
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的传播过程第32-37页
  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的发起与形成第32-34页
  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第34-35页
  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的波动第35-36页
  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的衰减与消解第36-37页
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的衍生传播第37-40页
     ·人肉搜索第37页
     ·从网络舆论到行为舆论第37-38页
     ·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舆论共振第38-39页
     ·网民与决策层互动第39-40页
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传播特征第40-46页
     ·时效性第40-41页
     ·交互性第41-42页
     ·理性与非理性第42-43页
     ·非制度性第43-44页
     ·信任缺失第44-46页
第5章 网络舆论监督的传播效果第46-55页
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的社会效用分析第46-52页
  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与社会热点事件第46-48页
  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与反腐倡廉第48-50页
  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与公共决策第50-51页
  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与公共领域第51-52页
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传播效果的局限第52-55页
     ·舆论监督与网络暴力第52-53页
     ·司法公正与媒介审判第53页
     ·信息自由与恶性舆论第53-55页
第6章 网络舆论监督的正确引导策略第55-62页
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行为主体第55-56页
     ·提升网民媒介素养第55页
     ·发挥意见领袖作用第55-56页
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媒介第56-57页
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的传播环境第57-60页
     ·政府第57-59页
     ·传统媒体第59-60页
     ·制度与立法第60页
   ·网络舆论监督的反馈——做好舆情检测第60-62页
结语第62-63页
致谢第63-64页
参考文献第64-66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66-67页
附录第67-68页

论文共6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成都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图书馆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
下一篇:从技术价值视域解析网络技术的负面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