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34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4-20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4-18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8-2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| 第20-28页 |
1.2.1 经济理论文献综述 | 第20-25页 |
1.2.2 计量方法研究现状 | 第25-28页 |
1.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| 第28-30页 |
1.3.1 研究框架 | 第28-29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29-30页 |
1.4 论文的结构安排与创新点 | 第30-34页 |
1.4.1 论文的结构安排 | 第30-31页 |
1.4.2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31-34页 |
第2章 无限状态Markov区制转移模型及其算法实现 | 第34-44页 |
2.0 引言 | 第34-35页 |
2.1 贝叶斯Markov区制转移模型的回顾 | 第35-36页 |
2.1.1 MS-AR模型 | 第35-36页 |
2.1.2 多步移动策略的Gibbs抽样方法 | 第36页 |
2.2 无限状态Markov区制转移自回归模型(IMS-AR) | 第36-40页 |
2.2.1 IMS-AR模型 | 第36-39页 |
2.2.2 混合分层结构Gibbs算法的IMS-AR模型实现 | 第39-40页 |
2.3 无限状态Markov区制时变向量自回归模型(RTV-VAR) | 第40-42页 |
2.3.1 RTV-VAR模型 | 第40-41页 |
2.3.2 混合分层结构Gibbs算法的RTV-VAR模型实现 | 第41-4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3章 基于菲利普斯曲线与利率规则的通胀惯性模型 | 第44-64页 |
3.1 货币政策与通胀惯性 | 第44-57页 |
3.1.1 通胀惯性理论与计量结果的争议 | 第44-46页 |
3.1.2 菲利普斯曲线、利率规则与通胀惯性 | 第46-48页 |
3.1.3 通胀惯性的度量 | 第48-50页 |
3.1.4 通胀惯性与货币政策的实证分析 | 第50-57页 |
3.2 通胀惯性与通货紧缩 | 第57-60页 |
3.2.1 CPI与PPI的背离 | 第57-58页 |
3.2.2 生产力标准 | 第58页 |
3.2.3 通胀率动态与价格指标的惯性度量 | 第58-60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60-64页 |
第4章 价格传导机制的计量模型 | 第64-84页 |
4.1 我国价格传导机制的多元时变分析 | 第64-76页 |
4.1.1 引言 | 第64-66页 |
4.1.2 测度多元时变因果关系的RTV-VAR模型 | 第66-68页 |
4.1.3 我国价格传导机制的核心结构 | 第68-72页 |
4.1.4 我国价格传导机制的动态演变过程 | 第72-76页 |
4.2 需求效应的时变特征分析 | 第76-79页 |
4.2.1 CPI与PPI的二元RTV-VAR模型 | 第76-77页 |
4.2.2 考虑外需影响下需求拉动效应 | 第77页 |
4.2.3 考虑货币投入变化影响下需求拉动效应 | 第77-78页 |
4.2.4 考虑生产成本因素影响下需求拉动效应 | 第78-79页 |
4.2.5 综合考虑外需与货币投入变化影响下需求拉动效应 | 第79页 |
4.3 供给效应的时变特征分析 | 第79-82页 |
4.3.1 生产者价格指数的结构性分化 | 第79-80页 |
4.3.2 供给效应的时变分析 | 第80-81页 |
4.3.3 货币效应的时变分析 | 第81-8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第5章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测度 | 第84-114页 |
5.1 经济增长转换阶段的动态趋势 | 第84-91页 |
5.1.1 引言 | 第84-86页 |
5.1.2 Markov区制时变的测度模型 | 第86-87页 |
5.1.3 经济增长率过程的动态分析与对比 | 第87-91页 |
5.2 中日经济增长与通胀动态的经验分析与对比 | 第91-99页 |
5.2.1 日本经济增长与通胀过程的计量分析 | 第92-95页 |
5.2.2 日本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与执行效果的计量分析 | 第95-97页 |
5.2.3 中国近期经济增长与通胀过程的计量分析 | 第97-99页 |
5.3 经济增长稳定性测度的国际对比 | 第99-111页 |
5.3.1 经济增长率的稳定性分析 | 第100-106页 |
5.3.2 价格指数增长率的稳定性分析 | 第106-11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11-114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14-118页 |
6.1 研究总结 | 第114-116页 |
6.2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116-11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8-124页 |
中文参考文献 | 第118-119页 |
英文参考文献 | 第119-124页 |
附录A 混合分层结构Gibbs算法的主要程序 | 第124-13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32-134页 |
致谢 | 第13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