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5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概述 | 第13-14页 |
一、国外研究概述 | 第13页 |
二、国内研究概述 | 第13-14页 |
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4-15页 |
一、研究的内容 | 第14页 |
二、研究的方法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少数民族文化及广场景观概述 | 第15-38页 |
第一节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概述 | 第15-30页 |
一、达斡尔族文化概述 | 第15-16页 |
二、鄂伦春族文化概述 | 第16-17页 |
三、民族文化元素的体现 | 第17-30页 |
第二节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概述 | 第30-31页 |
一、达斡尔族聚居地定位 | 第30-31页 |
二、鄂伦春族聚居地定位 | 第31页 |
第三节 民族聚居地广场相关理论 | 第31-33页 |
一、民族聚居地广场的定义 | 第31页 |
二、民族聚居地广场的特征 | 第31-33页 |
第四节 少数民族聚居地广场景观存在问题分析 | 第33-36页 |
一、空间分布不合理 | 第33-34页 |
二、功能性单一 | 第34页 |
三、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体现 | 第34-35页 |
四、忽略生态性,缺乏可持续发展设计 | 第35-36页 |
五、对养护环节的忽视 | 第36页 |
第五节 本章小结 | 第36-38页 |
第三章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广场景观设计手法 | 第38-46页 |
第一节 对文化元素进行解构 | 第38-40页 |
一、图案元素 | 第38页 |
二、建筑形式 | 第38-39页 |
三、色彩元素 | 第39页 |
四、生活器具元素 | 第39-40页 |
第二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相结合 | 第40-41页 |
一、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来体现传统文化 | 第40页 |
二、通过科学技术展示传统文化 | 第40-41页 |
第三节 自然生态与艺术美感相结合 | 第41-43页 |
一、保留自然生态 | 第41-42页 |
二、注重艺术美感 | 第42-43页 |
第四节 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| 第43-44页 |
一、经济性 | 第43页 |
二、再生性 | 第43-44页 |
三、节能性 | 第44页 |
第五节 满足人性化需求 | 第44-45页 |
一、尺度 | 第44页 |
二、功能 | 第44-45页 |
三、感觉 | 第45页 |
四、色彩 | 第45页 |
第六节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四章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广场景观设计的具体措施 | 第46-57页 |
第一节 广场构成要素的设计 | 第46-52页 |
一、空间 | 第46页 |
二、植物 | 第46-47页 |
三、铺装 | 第47-48页 |
四、建筑小品 | 第48-49页 |
五、水体 | 第49页 |
六、公共设施 | 第49-50页 |
七、材料 | 第50-51页 |
八、灯光 | 第51-52页 |
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具体措施 | 第52-55页 |
一、对裸露土地进行综合整治 | 第52-53页 |
二、合理利用水资源 | 第53-54页 |
三、注重立体绿化 | 第54页 |
四、“变废为宝” | 第54-55页 |
第三节 绿化管理方面的具体措施 | 第55页 |
一、针对苗木属性进行栽种 | 第55页 |
二、病虫害防治 | 第55页 |
三、加强对景观设施的养护 | 第55页 |
第四节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五章 设计案例分析 | 第57-73页 |
第一节 设计案例定位 | 第57-64页 |
一、区位分析 | 第57-58页 |
二、功能分析 | 第58-59页 |
三、交通分析 | 第59页 |
四、入口分析 | 第59-60页 |
五、轴线分析 | 第60-61页 |
六、设计手段分析 | 第61-62页 |
七、景观节点分析 | 第62-63页 |
八、植物意向分析 | 第63-64页 |
第二节 设计说明 | 第64-67页 |
第三节 成果展示 | 第67-72页 |
一、鸟瞰图 | 第67-68页 |
二、效果图 | 第68-72页 |
三、建筑外立面 | 第72页 |
第四节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结论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78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