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2页 |
| 英文缩略词表 | 第12-13页 |
| 前言 | 第13-15页 |
|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5-32页 |
| 综述一 细胞遗传学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(MDS)中的地位及现状 | 第15-25页 |
| 1 细胞遗传学在MDS诊断及分型中的地位 | 第15-17页 |
| 2 根据细胞遗传学异常指导MDS的治疗 | 第17-20页 |
| ·雷利度胺治疗5q-综合征 | 第17-18页 |
| ·免疫抑制剂(ATG或CSA)治疗+8病人 | 第18页 |
| ·去甲基化药物或骨髓移植治疗伴有7号染色体异常病人 | 第18-19页 |
| ·支持治疗为主治疗伴有20q-的MDS病人 | 第19页 |
| ·建议以伊马替尼治疗的两类MDS病人 | 第19-20页 |
| 3 细胞遗传学对于MDS的预后影响 | 第20-2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2-25页 |
| 综述二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(MDS)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| 第25-32页 |
| 1 病名探讨 | 第25页 |
| 2 病机阐述 | 第25-27页 |
| ·毒瘀内阻为本,正气不足为标 | 第25-26页 |
| ·脾肾两虚为本,瘀毒内阻为标 | 第26页 |
| ·气阴两虚,血瘀内阻 | 第26页 |
| ·元气不足,毒瘀内生 | 第26-27页 |
| 3 治则治法研究 | 第27-28页 |
| ·治病必求于本 | 第27页 |
| ·急则治其标,缓则治其本 | 第27页 |
| ·分期、分层论治 | 第27-28页 |
| 4 方药归类 | 第28-29页 |
| ·扶正类 | 第28页 |
| ·解毒活血类 | 第28-29页 |
| 5 临床实验研究 | 第29-3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0-32页 |
| 第二部分 麻柔教授辨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(MDS)经验简介 | 第32-37页 |
| 1 髓毒劳的病机 | 第32页 |
| 2 青黄散治疗髓毒劳的由来 | 第32-33页 |
| 3 辨治髓毒劳的原则 | 第33-34页 |
| ·以解毒化瘀为主要治法 | 第33页 |
| ·补脾益肾为重要兼法 | 第33-34页 |
| ·时时顾护胃气 | 第34页 |
| 4 病案举隅 | 第34-3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6-37页 |
| 第三部分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(MDS)遗传学分型的生物学特征初步研究 | 第37-48页 |
| 1 资料与方法 | 第37-39页 |
| ·病例选择 | 第37页 |
| ·诊断标准 | 第37页 |
| ·诊断方法 | 第37-38页 |
| ·细胞遗传学检查 | 第38页 |
| ·治疗方法 | 第38页 |
| ·观察指标 | 第38页 |
| ·疗效标准 | 第38-39页 |
| ·统计学分析 | 第39页 |
| 2 结果 | 第39-44页 |
| ·染色体分布 | 第39-40页 |
| ·不同细胞遗传学组MDS的外周血象比较 | 第40-41页 |
| ·不同遗传学分组MDS的骨髓资料比较 | 第41-42页 |
| ·青黄散为主对于不同遗传学分组治疗反应的比较 | 第42-43页 |
| ·青黄散对于复杂核型自然病程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| 3 讨论 | 第44-46页 |
| ·MDS细胞遗传学与外周血细胞的减少 | 第44页 |
| ·MDS细胞遗传学与骨髓细胞学的变化 | 第44-45页 |
| ·青黄为主的治疗对MDS细胞遗传学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| 第四部分 青黄散为主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| 第48-55页 |
| 1 临床资料 | 第49页 |
| ·病例选择 | 第49页 |
| ·一般资料 | 第49页 |
| 2 方法 | 第49-50页 |
| ·一般治疗 | 第49页 |
| ·西药治疗 | 第49页 |
| ·中药治疗 | 第49-50页 |
| ·观察指标 | 第50页 |
| ·疗效判定标准 | 第50页 |
| ·统计学方法 | 第50页 |
| 3 结果 | 第50-52页 |
| ·治疗前后WBC、Hb、PLT的比较 | 第50页 |
| ·三系血细胞对于治疗的反应 | 第50-51页 |
| ·WHO分型与疗效的关系 | 第51页 |
| ·IPSS危险度分层与疗效的关系 | 第51-52页 |
| ·遗传学分组与疗效的关系 | 第52页 |
| 4 讨论 | 第52-5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4-55页 |
| 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