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选题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选题目的 | 第10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1-17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4 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解读 | 第20-34页 |
2.1 范式及范式转化 | 第20-24页 |
2.1.1 范式的涵义 | 第20-21页 |
2.1.2 范式转换的涵义 | 第21-22页 |
2.1.3 范式借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| 第22-24页 |
2.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 | 第24-34页 |
2.2.1 社本范式 | 第25-28页 |
2.2.2 人本范式 | 第28-30页 |
2.2.3 人本范式是对社本范式的继承与超越 | 第30-34页 |
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动因 | 第34-42页 |
3.1 外部动因 | 第34-38页 |
3.1.1 全球化的快速推进 | 第34-35页 |
3.1.2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| 第35-36页 |
3.1.3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普及 | 第36-38页 |
3.2 内部动因 | 第38-42页 |
3.2.1 思想政治教育人本精神的疏漏 | 第38-39页 |
3.2.2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价值诉求 | 第39-40页 |
3.2.3 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基础 | 第42-46页 |
4.1 理论基础 | 第42-44页 |
4.1.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| 第42-43页 |
4.1.2 科学发展观 | 第43-44页 |
4.2 实践基础 | 第44-46页 |
4.2.1 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有益探索 | 第44-45页 |
4.2.2 高校育人工作的可贵探索 | 第45-46页 |
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理路 | 第46-60页 |
5.1 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| 第46-48页 |
5.1.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| 第46-47页 |
5.1.2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| 第47-48页 |
5.2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| 第48-54页 |
5.2.1 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| 第48-51页 |
5.2.2 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 | 第51-52页 |
5.2.3 科学编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| 第52-54页 |
5.3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| 第54-57页 |
5.3.1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| 第54-55页 |
5.3.2 注重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| 第55-56页 |
5.3.3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| 第56-57页 |
5.4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评价机制 | 第57-60页 |
5.4.1 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机制 | 第57-58页 |
5.4.2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| 第58-60页 |
结语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8页 |
致谢 | 第68-7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