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1 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| 第10页 |
1.1.2 新型城镇化战略 | 第10-11页 |
1.1.3 农村土地整治的需要 | 第11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.1 国外的概况及启示 | 第12-13页 |
1.3.2 国内的实践及趋势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5.1 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1.5.2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6 创新与可能存在的不足 | 第15-16页 |
1.6.1 创新 | 第15页 |
1.6.2 可能存在的不足 | 第15-16页 |
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| 第16-20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6页 |
2.1.1 涉地指标 | 第16页 |
2.1.2 易地占补平衡 | 第16页 |
2.1.3 人地挂钩 | 第16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16-20页 |
2.2.1 土地稀缺原理 | 第16-17页 |
2.2.2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| 第17页 |
2.2.3 土地发展权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2.4 区位理论 | 第18页 |
2.2.5 地租与地价理论 | 第18页 |
2.2.6 交易费用理论 | 第18-20页 |
3 涉地指标的内容与分类 | 第20-23页 |
3.1 涉地指标的内容 | 第20-21页 |
3.1.1 土地整理折抵指标 | 第20页 |
3.1.2 建设用地置换指标 | 第20页 |
3.1.3 基本农田补划指标 | 第20页 |
3.1.4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 | 第20页 |
3.1.5 人地挂钩指标 | 第20页 |
3.1.6 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指标 | 第20-21页 |
3.1.7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 | 第21页 |
3.1.8 建设用地指标 | 第21页 |
3.2 涉地指标的分类 | 第21-23页 |
4 涉地指标有偿调剂程序及收益分配办法概述 | 第23-30页 |
4.1 土地整理折抵指标 | 第23-24页 |
4.1.1 有偿调剂程序 | 第23页 |
4.1.2 收益分配办法 | 第23-24页 |
4.2 建设用地置换指标 | 第24页 |
4.2.1 有偿调剂程序 | 第24页 |
4.2.2 收益分配办法 | 第24页 |
4.3 基本农田补划指标 | 第24-25页 |
4.3.1 有偿调剂程序 | 第24-25页 |
4.3.2 收益分配办法 | 第25页 |
4.4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 | 第25-26页 |
4.4.1 有偿调剂程序 | 第25页 |
4.4.2 收益分配办法 | 第25-26页 |
4.5 人地挂钩指标 | 第26页 |
4.5.1 有偿调剂程序 | 第26页 |
4.5.2 收益分配办法 | 第26页 |
4.6 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指标 | 第26-27页 |
4.6.1 有偿调剂程序 | 第26-27页 |
4.6.2 收益分配办法 | 第27页 |
4.7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 | 第27-28页 |
4.7.1 有偿调剂程序 | 第27-28页 |
4.7.2 收益分配办法 | 第28页 |
4.8 建设用地指标 | 第28-30页 |
4.8.1 有偿调剂程序 | 第28-29页 |
4.8.2 收益分配办法 | 第29-30页 |
5 涉地指标的作用及局限 | 第30-35页 |
5.1 土地整理折抵指标 | 第30页 |
5.2 建设用地置换指标 | 第30-31页 |
5.3 基本农田补划指标 | 第31页 |
5.4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 | 第31-32页 |
5.5 人地挂钩指标 | 第32-33页 |
5.6 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指标 | 第33页 |
5.7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 | 第33-34页 |
5.8 建设用地指标 | 第34-35页 |
6 安徽省涉地有偿调剂实证分析 | 第35-46页 |
6.1 实证分析 | 第35-45页 |
6.1.1 建设用地置换指标 | 第35-36页 |
6.1.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 | 第36-37页 |
6.1.3 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指标 | 第37-38页 |
6.1.4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 | 第38-45页 |
6.2 存在的问题 | 第45-46页 |
7 涉地指标交易市场化机制研究 | 第46-52页 |
7.1 交易机制 | 第46-47页 |
7.1.1 交易机制的选择 | 第46页 |
7.1.2 市场化交易机制的运作流程 | 第46-47页 |
7.2 分配机制 | 第47-52页 |
7.2.1 基于土地收益增值贡献度的收益分配机制模型 | 第48-49页 |
7.2.2 基于土地增值来源的生产要素分析 | 第49页 |
7.2.3 土地收益分配结构分析 | 第49-52页 |
8 结论与讨论 | 第52-54页 |
8.1 结论 | 第52页 |
8.2 讨论 | 第52-54页 |
8.2.1 建立全省统一的涉地指标有形市场 | 第52页 |
8.2.2 将耕地保护落到实处 | 第52页 |
8.2.3 实行涉地指标异地交易的配套政策 | 第52-53页 |
8.2.4 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| 第53页 |
8.2.5 加强政府监督,设定可调边际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个人简介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