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7页 |
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4页 |
1. 导论 | 第14-24页 |
·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4-17页 |
·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·研究内容和框架 | 第19-20页 |
·可能的创新点 | 第20-24页 |
2. 产业集聚与地区生产率增进:文献综述 | 第24-61页 |
·集聚与生产率:三个理论视野 | 第24-26页 |
·外部性视野的研究 | 第26-28页 |
·城市经济学视野的研究 | 第28-34页 |
·城市总成本-总收益与城市最优规模模型 | 第30-32页 |
·中间品部门与城市最优规模模型 | 第32-33页 |
·动态城市最优规模分布模型 | 第33-34页 |
·新经济地理学视野的研究 | 第34-49页 |
·中心-外围模型 | 第36-39页 |
·垂直关联模型 | 第39-41页 |
·游走型劳动力模型 | 第41-42页 |
·游走型资本模型 | 第42-43页 |
·异质性企业集聚模型 | 第43-45页 |
·新经济地理增长模型(NEGG model) | 第45-49页 |
·产业集聚与生产率:实证研究 | 第49-57页 |
·产业集聚、规模效应与生产率 | 第49-54页 |
·产业集聚、外部性与生产率 | 第54页 |
·产业集聚、密度效应与生产率 | 第54-57页 |
·聚焦中国的研究 | 第57-59页 |
·简要述评 | 第59-61页 |
3. 产业集聚与地区生产率增进:机理分析及实证路径设计 | 第61-111页 |
·产业集聚—地区生产率增进:主要机制及彼此关系 | 第61-68页 |
·产业集聚促进地区生产率增进的主要机制 | 第61-67页 |
·各个机制间的关联分析:基于C-D生产函数视点 | 第67-68页 |
·集聚的投入要素形成与要素改善系统 | 第68-78页 |
·物质资本深化机制 | 第68-74页 |
·人力资本积累机制 | 第74-78页 |
·集聚的生产函数改善系统 | 第78-89页 |
·技术进步机制 | 第78-83页 |
·市场效率改善机制 | 第83-89页 |
·集聚的空间外部性系统 | 第89-97页 |
·外部规模经济机制 | 第89-92页 |
·动态外部性机制 | 第92-97页 |
·产业集聚-地区生产率增进:实证路径设计 | 第97-109页 |
·系统一与系统二之综合视野的实证路径 | 第98-103页 |
·空间外部性视野的实证路径 | 第103-10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9-111页 |
4. 产业集聚与地区生产率增进:一个综合机理视点的实证 | 第111-127页 |
·地区生产率变化:省域层面的分解 | 第111-115页 |
·指标选取与分解方法说明 | 第111-113页 |
·各地区劳动生产率分解结果 | 第113-115页 |
·计量模型、变量处理与估计方法 | 第115-118页 |
·计量模型构建 | 第115-116页 |
·变量处理与估计方法 | 第116-118页 |
·产业集聚与地区生产率增进:省域经济层面的实证检验 | 第118-125页 |
·总体样本的检验 | 第118-122页 |
·分地区样本的检验 | 第122-12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5-127页 |
5. 产业集聚与地区生产率增进:两个外部性视点的实证 | 第127-156页 |
·外部规模经济视点:基于东部沿海数据的实证检验 | 第127-142页 |
·东部沿海地区代表性产业效率变化趋势分析 | 第127-130页 |
·地区产业集聚规模与代表性产业生产率:相关性分析 | 第130-134页 |
·计量模型构建 | 第134-136页 |
·检验结果及讨论 | 第136-142页 |
·动态外部性视点:基于三大直辖市数据的实证检验 | 第142-155页 |
·计量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| 第142-144页 |
·基于北京数据的分析 | 第144-148页 |
·基于上海数据的分析 | 第148-151页 |
·基于天津数据的分析 | 第151-15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55-156页 |
6. 结论、政策启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156-163页 |
·主要研究结论 | 第156-160页 |
·现实政策启示 | 第160-161页 |
·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161-1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3-180页 |
附录 | 第180-188页 |
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| 第188页 |